奋勇争先实干家|孔海南:不悔书写“老人与海”的故事,守护洱海水清月明
2025-03-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吴恺/图、视频 

“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就注定要和水打交道了。守护水是我的使命,我热爱这项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中,流传着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一位老教授十数年如一日扎根银苍玉洱畔,守护洱海水清月明。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孔海南。

孔海南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我一辈子不后悔”。

  ◇  勇挑重担,守护洱海水清月明  ◇  

俯瞰苍山碧如洗,洱海水上繁花盛。这星星点点的白色水中花,就是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海菜花。它不仅美,而且茎叶可食,做成甜糯清香的“海菜芋头汤”是大理白族人家的特色美食。因为水质的变差,海菜花一度绝迹。

“这是我的责任,我们要用三十年的时间,还洱海一个更好的生态。”这是孔海南的誓言。1988年,孔海南作为中国政府交流学者,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在那里从事湖泊与河流技术研究长达十三年,已成为国际湖泊富营养化研究治理领域的资深专家。而他的“洱海”情结,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的。

当时,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日本环境省共同启动了中国太湖与日本霞浦湖以及大理洱海与北海道洞爷湖间的比较研究国际合作课题,孔海南参加了研究工作。1996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孔海南第一次到洱海考察,他乘考察船到达湖心,只见洱海的沉水植物群落从湖底一直长到了湖面,呈现出十几平方公里的“水下森林”景象,“我到过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著名湖泊,洱海的那幅景象让我终生难忘。或许这次的考察经历将我的毕生科学研究与洱海保护联系在了一起。”

洱海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使得湖水水质急剧恶化,这都深深刺痛孔海南的心。2000年,正当中国的七大重点流域面临大规模污染,水环境日益恶化之际,年过半百的孔海南再也坐不住了,他选择回国,也成为彼时上海交通大学新成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引进的第一位“海归”教授。

此后的数年里,孔海南展现了一名战略科学家的眼光和素养,他与国内一批专家一道,提议设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并多次走访调研、建言献策。在洱海项目启动时,孔海南已年满56岁,且患有房颤型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曾两次在交大校园和项目现场晕倒抢救。无论是他的身体还是年龄,都不允许他长期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现场工作。但考虑到国家批准并实施“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如此大的决心和投入,洱海又有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恢复原生态湖泊”的情结,孔海南还是毅然选择承担起首席科学家的职责。

在洱海项目实施的十多年里,孔海南每年累计在上海家中的时间不到一个月,洱海水质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他的心。日均三万步,他走遍了洱海周边每个村落、每条河流。为减少高血压发病几率,他自制低盐清淡的三餐饮食,随身带着心脏节律监视器与袖珍心电图机,以防万一。2012年5月,洱海项目进入验收阶段,他的心脏病几乎每周发作,但他一直坚持到当年9月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才紧急回到上海连续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心脏手术。

经过不懈努力,孔海南带领团队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让曾被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步重现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被列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被国家生态环境部表彰为“洱海保护模式”,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使大家坚信通过科学治理,全国的江河湖海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理、重现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

  ◇  做“大先生”,三代交大人接力治水  ◇  

“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一辈子不后悔!”这是孔海南对学生的叮嘱。

孔海南2000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时,最先讲授的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课程,他的课堂生动风趣,课件与时俱进,将一线治理中最鲜活的案例融入教学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当时正值洱海项目刚刚启动,为了不影响授课,孔海南从上海到洱海项目驻地,每周往返5000多公里,清早六点从上海家中出门,乘飞机到昆明,转三趟汽车,晚上11点半才能到项目驻地。

孔海南的课堂在教室,更在治理现场。在学生培养中,他注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将学生培养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思考能力,在真正的科研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锤炼素养。十余年来,团队共计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一线,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0000余次。他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2018年1月,孔海南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如今,洱海保护的接力棒已交到第二代治水人王欣泽的手上,洱海保护的事业平台也从最初的重大科技专项,拓展到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洱海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令孔海南倍感欣慰的是,正是由于在洱海项目中的艰苦实践,让许多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用学生们的话说:“孔老师是真正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位的大先生”。

  ◇  家国情怀,卖房设立教育基金  ◇  

“我70多岁了,已经从教学及科研的一线退下来,但我一直思考要为‘久久为功’的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再作点贡献。”这是孔海南的承诺。

如今,退休后的孔海南,依然没有停止他的脚步。上海交通大学每一年的新生课堂、新进教师讲堂,都可以看到孔海南的身影,他用自己三十余年日本求学、国外研究与回国发展的感人事迹分享,激励着交大学子和青年教师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树立与当今时代主题同心同向同行的理想信念。

孔海南深知,洱海的综合保护治理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需要持续的人才培养。为了让社会、民众更多关注、投入到洱海流域的保护事业中,他萌生了成立“教育基金”的想法。经过多方奔走,孔海南与中国水环境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了“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他个人卖掉了为了便于工作在洱海买的房子捐资200万元,中国水环境集团捐资200万元,为“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注入第一笔资金。

如今,海菜花这种十数年前因洱海污染一度“灭绝”,近几年来因洱海水质持续向好,自然地在湖面又大量盛开,成为洱海成功生态治理过程的“见证生物”。近五年来,海菜花人工栽培成功普及到3000亩规模,又成为洱源农户重要的“致富花”,是洱海流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生动的案例。这几年,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取得了海菜花贮藏保鲜技术的突破,打通海菜花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海菜花也得以作为食材出现在交大的校园食堂。

在交大,孔海南教授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细致、踏实认真的科学精神,正继续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知行矢志如一,心不忘其所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