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大展展程过半,中国学者解读古埃及人的生命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上海博物馆为期13个月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展程已经过半。这个完全由中国专家策展的展览,其实透着国人对于古埃及文明的理解。米小霆艺术社创始人米罗、上海徐悲鸿艺术学院绘画系讲师霆霆3月23日做客行知读书会,带领读者们深入探索古埃及神话中蕴含的深刻文明内涵。
据悉,古埃及文明大展目前依然是上海一票难求的展览,目前参观者接近200万人次。国人对古埃及文明关注度之高,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展览展出800余件文物,展览通过“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板块展开独立叙事,从不同角度解读古埃及文明的深邃内涵。尤为难得的是,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引进展,而是由中国的专家团队自主策展的古埃及文明大展。
据米罗介绍,这个展览虽然无不体现了中国专家对古埃及文明的理解,包括将中国文物和古埃及文物对应展出,但所有这些解读的起点都是古埃及文字的破译。而古埃及文字的破译又离不开罗塞塔石碑与法国学者商博良的执着。1799年,刻有三种文字的罗塞塔石碑被发现。商博良通过文字对比,发现“王名圈”的规律,逐渐破译了埃及的象形文字,编制出完整的埃及文字符号和希腊字母的对照表,最终解开了古埃及文明的密码。
在两位嘉宾看来,在古埃及文明中,他们的生死观是一个重要内容,而木乃伊的制作就是这种信念的极致体现。这次古埃及文明大展虽然没有人类木乃伊展出,但呈现了很多动物木乃伊,包括猫的木乃伊等。古埃及人对动物尚且如此,对人类则更是虔诚了。
在读书会现场,米罗和霆霆向读者详细解读了木乃伊的制作流程:从内脏处理,到泡碱脱水、包扎填充,每一步都彰显了人们对永生的向往。值得一提的是,圣甲虫被视为太阳的守护者,常被置于木乃伊的心脏位置。
在讲座尾声,两位嘉宾以古埃及玩具“塞尼特棋”为例,引出古埃及文明对生死的哲思。塞尼特棋类似于国际象棋,考古学家通过文献等资料,推测这项游戏是描绘死者与活人对手对弈的场景、或是搭建生者与死者沟通的桥梁。“这种棋类游戏也代表了古埃及人对永恒的渴望、对生命的留恋。我们或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对待生死问题不同的态度。”米罗和霆霆告诉读者,“最精彩的想象力,有时候孕育在生死之中。当我们凝视古埃及文明的璀璨光芒,回望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时,一种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应该担负起守护人类文明瑰宝的责任与使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