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奏响青春乐章:各国“小青凝”汇聚上赛场,志愿保障F1
2025-03-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张振宇/文、图、视频

2025F1中国大奖赛于3月21日至23日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举行。这个周末,引擎的轰鸣充斥着上海的每一个角落。赛事成功举办的背后,是无数志愿者的默默付出。或许他们离赛场最近,但离赛事带来的狂欢最远。

为了保障赛事的顺利举行,团市委与久事集团共遴选了300余名志愿者,这些“小青凝”包括部分高校的优秀青年及久事集团各直属企业优秀员工。引擎轰鸣背后,是志愿者的汗水、是现场观众的肯定、是参赛人员对中国的崭新认识……

  持续发力    在赛场过生日,把青春融入格子旗  

“祝你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 to you!”

正午时分,一阵悠扬的旋律从上海赛车场的志愿者办公室传出。顺着声音上去,一群“小青凝”聚在一起,有人拍手,有人唱起了生日歌,也有人给寿星郭彦君戴上生日帽,午休的志愿者服务室,一瞬间变得快活了起来。

因为参与志愿服务,郭彦君的22岁生日将要在上海赛车场度过,由于赛事期间工作不能间断,其他“小青凝”们为她策划了一场极为迅速的生日聚会,在简短地送祝福、唱生日歌、分蛋糕后,所有“小青凝”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继续为观众提供服务。

生日聚会的时间转瞬即逝,很快,大家又返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去。在工作的间隙,记者得知,今年志愿者们的徽章、服装都是由此次的寿星——郭彦君设计的。“设计的时候,我想在体现F1特色元素的同时,兼顾年轻人喜欢的风格。所以我将轮胎、头盔等元素都融入了志愿者的队服之中。”就像所有产品经理一样,她对自己的设计侃侃而谈,眼神中还流露出了些许得意。

截至生日当天,郭彦君在上海赛车场参与志愿服务已整整20天,每天的工作时间约为12个小时。在问及是否辛苦时,“做喜欢的事情,不累。”便是这位22岁女孩给出关于“青春”最好的答案。

下午2点,久事公交的志愿者郭甲昊回到了志愿者办公室休息。从3月20日开始,他“上班”的地点就改到了上海赛车场,志愿服务的工作要求他每天早上七点就到岗。距离和时间的改变让他不得不早起。“其实做志愿者么,我们就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了。要说辛苦,还有比我们更苦的呢。”

  国风齐登场    让老外学中文,传播中华文化  

“Let's speak Chinese,让我们说中文!”

这是出现在此次F1车队服务中心的一句标语,标语下方,中国结、窗花、大熊猫的钥匙扣……密密麻麻的中国元素齐聚一堂,好不热闹。在这些小礼品的下方,志愿者们还很贴心地加了一句“We're free to get!(所有小礼物可以免费领取!)”的小标牌。

“我们担心老外误会礼品是收费的,不敢参与我们的活动,所以特意加了一个小标牌。不过,想要领取这些小礼品其实也并不容易。”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说道。

老外要想获取这些小礼品,必须通过志愿者们设置的“考核”,每天的考核内容也都有所不同。有时候志愿者们会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汉语,比如:上海、熊猫、赛车等词语,有的时候则会教他们写书法,比如福、吉祥、快乐等代表祝福的简单字词。

当然,在掌握了基础笔画后,也有些老外会选择“自定义”:请志愿者们教他们写更有特色的内容。有一位老外就请志愿者教他写自己名字的中文。在写完“查理”两个字之后,他还画上了自己最喜欢的小猫,体验了一把“中国工笔画”的魅力。

在本次赛事的志愿服务中,“让我们说中文”不仅是对参赛人员的要求,还是对外籍志愿者们的要求。据上海市希望志愿中心徐嘉祎介绍,本次F1赛事共招募了15名外籍志愿者,这些外籍志愿者主要是在沪的留学生,选拔过程中会选出有一定中文基础的志愿者。留学生不仅自己来参加赛事志愿服务,也带动了远在国外的家人、朋友来观赛,推广赛事志愿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上海消费能级提升。

上海体育大学的马肖伯就是本次赛事的一位希腊籍志愿者,当学院的老师询问他是否愿意参加本次赛事的志愿服务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至于为什么老师会找到他,他认为:“我觉得因为自己是个好学生吧,再加上会说中文,而且对人非常友好。”

在其他“小青凝”的印象中,马肖伯是一个标准的“i人”——平时的他话不多,和其他志愿者也没有过多的沟通。但是只要进入到志愿工作后,他仿佛摇身一变,成为了个“e人”:“因为做志愿者可以让我有机会帮助到其他人,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来的。”

  AI赋能    智能科技+人文关怀,提升服务质量  

在这次的F1赛事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小青凝”:人工智能志愿者。在水景广场和志愿者岗亭,记者见到了它。即便是一个机器人,但它并没有机械产品带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只见它一会比耶、一会点赞、一会作出胜利的手势,看起来十分活泼。

据悉,参加本次赛事志愿服务的人工智能志愿者共有两种型号:GRx和GR2。在志愿服务岗亭,GR2会主动给前来咨询的游客提供场馆介绍和赛事讲解,如果有游客想和它合影,它也会积极配合。目前,志愿服务的“主力军”还是“小青凝”们,机器人更多的是配合他们进行志愿服务,但这种智能化的志愿服务方式也给现场的观众和志愿者们留下了一个新的印象。

除了人工智能志愿者,本次F1的志愿服务还首次开创“小青凝”志愿服务特派员。若是志愿者们在检票口或是其他地区看见有残障人士和其他行动不方便的人士,他们就会主动上前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我们在培训时也特意强调了,我们的宗旨是给游客进行志愿服务,而不是某个特定的群体。”现场的志愿者负责人周莉影告诉记者。除了专门设置的特派员志愿者队伍,其余志愿者在看见残障人士或是行动不便者时,也会主动上前帮助。22日上午,记者就在现场看见一位行动不便者,在外籍志愿者的陪同下驾驶着电动轮椅向无障碍看台走去。

采访中,当所有志愿者被问及中外志愿者在分工上有何不同时,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觉得没有区别。”或许志愿者不分国界,所有志愿者的初衷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更好地服务每一位观众。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张振宇/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