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F1中国大奖赛:在城市邂逅赛事,因热爱创造增量,让世界看见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图
2025 FORMULA 1喜力中国大奖赛如期而至,从观看精彩的比赛到参与各种文旅活动,从购买时尚的赛车衍生品到体验独特的主题展览,年轻人在F1中国大奖赛期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和生活方式。3月23日,据官方数据统计,超22万人次现场观众刷新了去年的观赛纪录。作为全球瞩目的赛车盛宴,本次中国大奖赛不仅吸引了无数F1车迷,上海更通过文旅商体展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为F1赛事增色添彩,打造了一场全民“嘉年华”。
今年,恰逢F1 75周年,赛车运动热度持续升温,除了刷新观赛纪录之外,上海更以“双场景、双热点、文体商旅展多业态联动”的溢出效应,将赛事周升级为全城狂欢的超级派对,进一步助力上海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也是上海迈向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重要内涵支撑。
为一场赛事奔赴而来,在这场“嘉年华”里让热爱相遇相知
去年12月,中国大奖赛与F1续约五年至2030赛季。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1)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斯蒂法诺·多梅尼卡利称,上海已成为F1全球战略的重要基石,中国将在该项运动的未来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数据显示,中国F1“粉丝”数量已经突破2亿,其中半数为女性,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正成为观赛主力。与此同时,2024赛季在中国通过电视观看F1赛事的人数突破1亿,同比增长35%,多个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粉丝”总数已超过430万。
那么,该如何承接住这波急剧增长的赛事流量?今年F1中国大奖赛期间,上海全城开启了“赛车+”模式。在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举办的“格子旗嘉年华”1:1复刻F1发车格成为网红打卡点,光影秀、无人机表演等各类赛车主题文化活动将赛事热力值辐射到上海街巷。上海汽车文化节“梦想嘉”主题园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外围的水景广场首次打造上万平方米互动区,现场人气爆棚。赛事期间,上海国际赛车场更是化身“车迷嘉年华”,车迷们除了能观赏到赛道上的极速竞逐,还能通过沉浸式赛事体验,更加深入地了解赛车文化,同时,也感受着这项赛事带给他们的特别与欢喜。
在上赛场内的商贸活动区,规模虽然不比水景广场,但氛围同样热火朝天,不论是周边产品还是美食餐饮,或是活动体验,各个区域前都排起了长队。记者看到,现场设置了不少竞速互动装置,如赛车模拟器、赛车换胎挑战等,让车迷们能亲身参与,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记者看到,现场的车迷几乎人人都在争做“显眼包”,不少搞怪的造型和应援物料都颇为吸睛。比如,由于法拉利车队时常会因为一些匪夷所思的策略而痛失好局,被车迷们戏称为“红色马戏团”。因此,现场有不少法拉利车迷穿上了印有“策略组监工”的工装马甲来调侃车队。在换胎体验的“维修区”舞台,记者就遇到了两位身着这类工装马甲的“女汉子”正在卖力“扮演”换胎工。
身形单薄的丁丁和瓜瓜最终耗时6秒8完成换胎,虽然这个成绩对于两位女生来说已实属不易,但在F1比赛中,正常进站换胎时间一般仅为2到3秒,否则就容易遭到车迷的诟病,“自己体验了才发现,换胎比想象中难很多,原来不是换胎工太拉胯,是真的很难。”这两位车迷还告诉记者,她们体验了不少现场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对赛车运动的认知,也进一步理解了车队工作的诸多不易。
丁丁和瓜瓜原本只是网友,因为共同的爱好,让她们逐渐成为了能结伴观赛的线下好友。在她们看来,F1最大的魅力在于,不仅能够感受到赛车的速度与激情,同时也能让她领略到顶尖赛车与机械设计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运动让自己结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商贸区闲逛时,一个红色的行李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个行李箱本身并不特别,但箱子上张贴的醒目“告示”却十分惹眼:不仅标注了中英日韩四国语言,还请出了她喜欢的车手勒克莱尔“代言”,敬告大家“千万别拿错!”为了赶上比赛日,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大学生Nela乘了约13个小时的火车奔赴而来,由于担心长途旅程中容易出现行李误拿的情况,她想到了这样有趣且个性的方式来化解潜在麻烦。
不单是为一场赛事奔赴一座城,来到上赛场,Nela不仅实现了现场观赛的愿望,还在这里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好朋友。Nela和在上海读大学的Tracy原本是高中同学,由于学业相隔两地,让两位好友无法经常见面,不过,因为F1中国大奖赛的到来,有着相同爱好的两人又得以在上赛场开心重聚。
但在一众赛车主题的装扮中,身着改良汉服的Hani在人群中显得十分出挑。Hani告诉记者,自己是周冠宇的车迷,同时也是一名汉服爱好者,因此,她特意搭配了“法拉利配色”的汉服作为观赛“战袍”。
Hani表示,去年的中国站她也穿了汉服,并搭配了代表索伯的绿色汉服。之所以会坚持穿汉服,Hani是受到了外国车迷的启发,看着比赛画面上出现的特色传统服饰,让她觉得特别漂亮,同时也传播了当地的文化。拥有“一屋子汉服”的Hani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角色。今年,她还计划身着汉服前往国外的分站赛,向外国的车迷朋友展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和魅力。
从兴趣变为专业传播赛车文化,因工作培育爱好推广城市旅游
从2003年开始成为F1赛事的解说和评论员,F1评论员潘湧湧(北极虾)逐步将兴趣变为了职业。除了赛事解说的工作之外,他也曾担任过《F1速报》副主编、FCACA世界拉力车队总经理。从业二十多年,他看着无数车迷跟着这条赛道和这项赛事共同成长,如今,车迷文化已经延续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
潘湧湧能明显感受到,中国的车迷文化有了很大的变化,赛事氛围越来越浓厚。潘湧湧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他成为F1中国站现场官方解说,每年都在上赛场为车迷们带来现场解说。通过每届中国大奖赛的亲身感受,潘湧湧发现,最初的车迷更多的是“有票我就来”的心态,凑凑热闹看看比赛,但现在的车迷越来越“专业”,他们知道如何为车手和车队助威,如何发现和参与相关的赛事活动,还会通过自己的社交账号来传播赛车文化,“可以说,车迷文化在呈几何状膨胀,这种传递方式是从前看不到的。”潘湧湧表示。
数据显示,中国F1“粉丝”数量已经突破2亿,而这些“粉丝”中,一半以上是在过去4年里才开始关注F1。这与首位F1中国车手周冠宇的横空出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觉得,这种正向、积极的榜样力量是非常重要且有效果的。”在潘湧湧看来,今天,可能就有无数个“周冠宇”正坐在看台上,他们或许未必能成为F1车手,但是他们有可能会成为赛车运动的从业者,或是在汽车行业发挥能量。
潘湧湧常常会在社交账号上看到很多老车迷的留言,谈及自己从学生时代开始看F1,现在已经是带着孩子来到现场观赛,“如果我们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这些群体,让越来越多的人来享受这项运动,对我们这些从业者来说,这就是最快乐的事。”
让兴趣成为职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而从工作中发展出一项爱好更是难能可贵。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最早接触F1,始于2002年春秋旅游和上海国际赛车场的合作。“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旅行社的高度参与、重度参与、深度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体育赛事产品在那个时候就进入了我的脑海。”在周卫红看来,20多年前,赛车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遥远的,既然旅行社决定做赛事产品,首先要从宣传和推广做起。
于是,对赛车完全“不感冒”的周卫红,为了真正了解F1,想方设法从各种海外渠道获取赛事信息、每站F1比赛都守在电视机前收看转播、为F1写专栏、注册F1的中国网站、去全国各地奔走宣传……“我们非常立体地为F1中国站做了推广,也获得了很多机会。”周卫红介绍,在以往的赛事举办期间,通过深入挖掘国际赛事与上海城市特色的融合点,春秋积极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能量,推出了一系列“观赛+旅游”产品,并将F1门票包装进上海及周边城市的组合产品之中。
周卫红认为,对于上海的重大国际赛事,旅游人不能缺席。随着入境游的发展加速,今年,春秋也将F1赛事融入到入境游产品中,面向入境游客推出“F1观赛+都市观光巴士+上海大厦”的组合套餐产品,吸引了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日韩和东南亚等地的入境游客,利用周末及假期时间赴沪观赛、游览。
今年的F1中国大奖赛不仅是一场赛车盛宴,更成为推动上海城市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因一场赛赴一座城,也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记者了解到,携程也针对此次F1推出了“F1游上海3日票+自由行3天2晚行”“F1游上海迪士尼+F1单日赛票”等观赛旅行产品。在购票用户中,约78%为异地来上海观赛的游客,21%为入境旅游的海外游客。大型国际赛事对于跨省市、跨国旅游有着显著带动效应,也影响了周边酒店价格出现阶段式上涨。携程数据显示,目前上赛场周边3公里酒店预订量同比上周增长67%,3月21日至23日,酒店预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213%,环比比赛前三天增长216%,同比上周末增长168%。
为了方便游客观赛和旅游,上海还推出了一系列便利措施。例如,增加了通往赛车场的公共交通班次,延长了运营时间;在主要景点和赛车场之间设置了专门的旅游专线,方便游客往返。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也进一步促进了上海的旅游经济发展。
“顶流”赛事效应加持,助力构建“上海范式”
据《2024年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F1中国大奖赛吸引了20万人次到场观赛,围绕“赛事+旅游”为消费者提供“门票+城市一日游”“观赛+旅行定制路线”多样化产品,对“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拉动效应超过15亿元。赛事期间,上海酒店预定量同比增长63%;嘉定十家重点商贸企业3天总计接待近135万人次,营业收入近1.2亿元,较平日周末客流翻番。
今年,借助与城市优质资源的联动,今年的F1赛事更是打通开发全域多元特色产品的路径。市文化和旅游局重大活动办公室主任李平介绍,F1赛事期间,除重点推进的上海汽车文化节外,同期举办上海桃花节、上海樱花节、上海梅花节等,而2025年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预计更有6000余家展商参与。为了丰富市民、游客的赛后体验,开展“观文博、看美展、赏好剧”等八大板块活动,集中推出热门演出263项、品质展览545项、休闲旅游项目61项、公共文化活动158项,合计1027项文艺活动。
作为中国最早引入的国际顶级汽车赛事,F1中国大奖赛自2004年落户申城以来,已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体育名片。2025年恰逢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创立75周年,本届中国大奖赛将以“双场景”创新模式打造观赛新体验,通过体育产业与文商旅资源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上海体育赛事“溢出效应”的进一步释放。
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舒炜介绍,放眼F1全球的赛事版图,有很多著名的分站赛都是和嘉年华联合举办的,如拉斯维加斯、新加坡、巴塞罗那以及阿布扎比等,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节赛合一”的办赛模式,打造一个多元化的体育赛事消费场景。王舒炜表示,今年的“双场景”就是希望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延展F1的氛围,让上海的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赛车文化。“我们一直尝试,除了赛事本身要给车迷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体验之外,如何利用好这项国际赛事的影响力来传播上海的城市形象,如何利用好国际赛事的世界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都是我们一直致力追求的,也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以贯之的。”王舒炜说。
作为今年登陆申城的首项国际顶级赛事,F1中国大奖赛掀起的热潮,正是赛事赋能城市发展、与城市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本次赛事串联文化、旅游、商业等各方资源,打造多维度体验和全域联动营销。相关数据显示,境外观众占比15.25%,其中60%是专程从境外来沪观赛,比去年增加100%。境外消费回流显著,带动酒店、免税店、高端餐饮消费。赛事进一步发挥了流量入口和消费引擎的作用,通过“场景再造、业态融合”探索大型赛事与城市经济共生的新模式。
因一场赛赴一座城,在全球“顶流”赛事窗口效应加持下,F1中国大奖赛正在不断放大其城市影响力。通过赛事连接产业与生活,上海正以前所未有的整合力,打造一体化消费场景,构建体育赛事驱动城市更新的“上海范式”。未来,上海将继续深耕F1中国大奖赛的品牌价值,强化“F1+文旅”“F1+消费”“F1+产业”的系统生态布局,进一步打响上海城市名片。以赛为媒,让世界看到“未来之城”的无限魅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