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调查|以不刷脸为原则,刷脸为例外,上海做到了吗?
2025-03-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以不刷脸为原则,刷脸为例外,上海做到了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进行了调查。

仍有住宅小区强制采集人脸信息

公共场所需要刷脸的场景包括住宅小区、宾馆、展会等。记者发现,一些中高档楼盘会采用刷脸门禁。

“我们业主其实很不情愿刷脸,但去年4月万科物业入驻以后,以技防和技术设备升级改造为理由,先把我们大堂保安撤岗,然后称首期设备安装费用由物业出资,不动用维修基金,强制给我们每个业主采集了人脸信息,虽然同时还配了卡,但我们现在大多数业主还是刷脸的。”说起刷脸进家门,家住瑞虹新城一期的李女士(化名)一脸无奈,“我们业主反对都不管用,他们还是安装上了,现在的问题很多。”

记者联系到该小区物业时,工作人员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尚不知情,需要请示领导后才能给答复,截至记者发稿时,仍然没有收到物业方面的回复。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住宅小区对于刷脸并不强制,因为除了刷脸外还有手机蓝牙、刷卡等多种形式,对于一些维权意识较强的年轻人来说,往往不会选择刷脸,也就不需要进行人脸信息采集。

记者走访一些酒店时,发现前台已经看不到刷脸设备,因为上海有关方面去年就已出台新规:严禁对已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进行“强制刷脸”核验,严禁发生不刷脸不能入住的问题。

事实上,目前上海的一些大型展会仍然需要刷脸进场。“展会属于大型聚集性活动,目前我们还没有接到取消刷脸的通知。”业内人士表示,接下来是否会取消刷脸,还要“听从公安安排”。记者注意到,像新国际博览中心虽说进场以刷脸为主,但刷身份证同样有效,客流大的时候,刷脸进场速度更快。

此外,有些政府部门也需要刷脸。记者在浦东新区法院门口,就看到了刷脸设备。对此,工作人员解释道:“我们刷脸是针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外来人员从另一个通道进入,不需要刷脸。”

司法介入“强制刷脸”

采访中,记者获悉,眼下对于“强制刷脸”,司法部门已经介入。

“我发现家门口健身房的入口只能扫描人脸才能进入,更衣室储物柜也有摄像头,必须人脸识别,衣服也不敢换。”去年,一位“益心为公”的志愿者来到闵行区检察院反映公益诉讼检察线索。

检察官在走访中发现,该健身房入口处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将人脸识别作为会员唯一入场方式,并没有提供给消费者其他入场方式。而消费者只有同意商家采集其人脸信息,方可成功办理该健身房的会员卡。健身房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引入人脸识别管理人员进出、开关更衣室柜门,主要是基于管理方便。

闵行区检察院当即决定立案调查,对相关数据通过拍照留存等方式进行证据固定。经过多次实地走访,检察官发现涉案健身房的更衣室人脸识别储物柜开箱方式与消费者刷卡开箱的功能基本一致,不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更衣室内安装摄像头作为人脸识别储物柜的开箱方式未向消费者告知收集、使用范围和存储时间等。

于是,闵行区检察院同步对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全面履职。该职能部门随即督促涉案健身房采取整改措施,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并对辖区内其他类似经营主体进行排查,防止不当收集存储消费者个人信息。 

目前,该健身房入口闸机已采用手环通过方式,更衣室柜门的屏幕已取消人脸识别功能,柜门开启改为使用会员账号及手环等方式。

不要随意将个人照片上传至社交平台

哪些机构才能合法采集个人的人脸信息?闵行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黎洪友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为履行法定职责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程序,可以采集个人的人脸信息。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处理人脸信息。

此番《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对于刷脸采取严格限制的态度,以不刷脸为原则,刷脸为例外。那么,如何界定“必须”刷脸?

检察官解读:在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不得在宾馆客房、公共更衣室等私密空间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存在其他技术方式的,不得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不得以办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为由,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

那么,一旦违规采集了人脸信息,会有什么处罚?黎洪友表示,如果违法采集他人人脸信息,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如果非法采集、处理他人的人脸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六条规定,有关行政机关可以采取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罚款。如果是经营者非法采集、处理他人的人脸信息,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责令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人脸信息一旦被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个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对于个人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脸信息,黎洪友支招:作为公民个人,应当坚决对“强制刷脸”说不,非必要不使用人脸识别,非必要不提供人脸信息。除了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尽量选择其他验证方式,同时也不要随意将个人的照片上传至社交平台,尽可能减少人脸信息泄露的风险。

记者获悉,上海对于滥用人脸识别的情况早已出手。去年底,“亮剑浦江·2024”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明确提出,公共场所“不刷脸为原则、刷脸为例外”“收集端总体减量、存储端确保安全”的治理目标,同时还强调遵循“为公共安全所必须”“有法律依据”“做到单独告知”等三大原则,涉及健身房、商场超市、无人售货机、旅游景区、住宅小区等各类消费场所。

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有600余家商场、6300余家酒店、1200余个游泳馆和健身场所、2900余个公共厕所等场所完成了人脸识别设备的自查和整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