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中激发情怀,宝山区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读书分享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班里一个学生写作文从来不用任何标点符号,老师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但他听不进去。怎么办呢?于漪老师认为应该让他自己意识到写作文要用标点符号,于是作文点评时让他在讲台上读自己的文章,并约法三章:标点符号是作停顿用的,你的整篇文章没有写标点,所以必须一口气读完。这个学生只读了一段就憋得小脸通红,也终于意识到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在3月26日举行的宝山区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读书分享会上,于漪老师的孙女、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副校长黄音分享的故事让现场教师深有感触。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近期正值宝山区教育系统立学敬业绿色读书季,各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书香校园活动,此次读书分享会旨在促进教师在“读”中激发情怀,在“做”中深化体验,在“创”中延伸阅读,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践行教育家精神。
宝山区教育事务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燕平介绍说,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更需以书为舟,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成为有扎实学识的老师。举行此次读书分享会,是贯彻落实《宝山区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力举措。
红星幼儿园的蒋皓老师从教已有30多年,曾经她以为自己对教育已足够从容,直到班里出现了几个特殊儿童。“当我陷入‘如何真正接纳特殊儿童’的迷茫时,《于漪传》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蒋皓说,于漪老师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充满直击人心的力量,她用一生的实践告诉教育工作者,教育者的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蹲下身来,以平等之心触摸每个灵魂的温度。
蒋皓认为,《于漪传》中最动人的,是于漪老师对“人性化教育”的诠释。“她从不挖苦责骂学生,始终相信‘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托举’,这让我重新开始审视特殊孩子的‘特殊’。”从书里,蒋皓深刻感悟到,真正的教育智慧不在教案里,而在与孩子同频共振的呼吸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心性的修炼。
馨佳苑第二幼儿园教师陈施泉老师给大家推荐了自己反复品读的《教育家精神之路》。“这本书里介绍了8位教育家,用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陈施泉说,书中既有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也有对创新实践的探索,无论是初登讲台的新人,还是深耕多年的资深教师,都能从中汲取力量。
现场,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副校长黄音以《我读于漪这本“书”》为主题,分享了于漪老师的教育故事和自己的感悟。她坦言,作为青年教师,也要对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做思考,“教育是一个缓慢向上生长的过程,但也要向下审视根是不是扎得正、扎得实。”
据悉,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宝山学陶师陶品牌建设,贯彻落实好《宝山区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宝山区将“师德书单”列入全体教师政治学习计划内,把潜心自学作为重要基点,鼓励领导干部、优秀教师带头导读,并分享学习体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