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与艺术交融,是“硬核”中的人文思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视频
人形机器人的火爆拉近了人们与科技的距离,也让人们愈发深思,科技与人文未来将如何融合。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记者看到,除了硬核科技,也有不少艺术人文的交融。
科技论坛上看舞蹈?
探讨人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在北京石景山首钢园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现场,四高炉钢筋铁骨构成的内部,一场舞蹈表演正在上演。
舞蹈演员柔曼的身姿,伴随的是一个巨大的黑灰色立方体慢慢地旋转、升空、浮动、停驻。“这个作品创意来源于对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思考。”2025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总导演、清华美院教授王之纲告诉记者,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还处在“黑箱”的阶段,这就是这个立方体所代表的意向。
柔与刚,小与大,光与暗,这是这个表演的反差美。“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舞蹈演员与这个巨大的艺术装置的互动表演,来展示出未来人与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王之纲表示。
而其中的关系,除了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则需要“黑箱”立方体的位移与光影的配合来呈现。他细细为记者解读——当演员靠近艺术装置时,有投影落在“黑箱”上,形成一个影像,这表现了人工智能学习人类的行为以及知识等内容。舞蹈演员和“黑箱”在一起共舞的过程中,立方体不断上升,最终悬浮在了空中,寓意着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和人类或许终将共同创造出一种更有突破性的文明。
满满的艺术变现背后,其实也有“硬核”科技的支撑。记者了解到,这一“悬浮”立方体实现了“零重力”,通过氦气来使它漂浮,而让它轻松移动起来的关键是内部的无人机,可以配合舞蹈自由“舞动”,实现上升、下降、旋转等不同的动作。“全场使用了红外光线追踪技术,可以让现场的灯光自动化追踪立方体的各个顶点,以及舞蹈演员的位置。所以这是一个全自动的、融合具身智能技术和先进影像技术的艺术表演。”王之纲说。
刘慈欣笔下的“梦之海”
在这里可抢先沉浸式体验
来到中关村论坛年会,除了听科技界大咖讲最前沿的科技,也可以沉浸式地去体验一把科幻展。
位于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的料仓里,一场“幻聚·多维宇宙”沉浸式科幻展与科幻大会同步开始。从一层到三层,都能体验时空交错的科幻空间。其中还有刘慈欣小说《梦之海》的“实景版”。
《梦之海》是刘慈欣“大艺术三部曲”之一,故事讲述了一位来自银河系外的“低温艺术家”,用地球全部的水资源创造出美丽而宏大的冰雕艺术,却也引发了一系列生存危机。北京淳中科技、中关村通力和中图云创共同将这个故事打造成了一场“低温艺术展”。在位于二层的梦之海星球区域,踏入冰蓝色的“星球”,XR交互游戏、沉浸式光影、装置设计以及AI技术等形式,一瞬间让观众进入了大刘所构建的那个奇幻的世界。
科幻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这个“低温星球”,三层区域里还包括恐龙危机星球、节奏特工星球、机械公敌星球、遗迹守护者星球、星际奇航星球、梦之海星球以及山海星球等七大沉浸式“科幻星球”,游客可以在2000余平方米的空间内,体验到多种沉浸式科幻技术,享受到震撼的视听效果。
如一层的“恐龙危机星球”,是由字节跳动旗下的VR品牌——PICO所打造《时空谜局:恐龙危机》。在这里,以科幻故事为背景,玩家将作为时空管理局的任务小队,处理一起史前空间碎片事件。“玩家可以在虚拟现实空间中看到十余种恐龙及史前生物,计算机算力与渲染技术将使这些史前巨兽变得栩栩如生。最大的特点是玩家可以通过手势交互,运用各种虚拟道具,体验拯救两个世界的英雄故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山海经》中,有400多只神兽,位于三楼的“山海星球”,著名科幻艺术家邱启敬复原了200多个《山海经》中的神兽。展览中有不少他本人的手稿作品以及一些雕塑和3D打印作品,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呈现出了一个炫酷的《山海经》中的场景。
据悉,这一汇聚多家科幻产业创新企业所呈现的沉浸式科幻展将持续至“五一”假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