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自导自演,走出不寻常的科普路
2025-03-30 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拿创新当画笔,勾勒出了独树一帜的科普天地。在医学科普的圈子里,有这样一群医生,用创新来“圈粉”。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手术麻醉科的张玥琪和她的同事就身处其中、乐在其中。麻醉科日常工作都忙得脚不沾地,可他们一头扎进科普领域,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科普路。

  精准击中痛点  

为啥要做科普呢?张玥琪的答案是:“一定要做。在很多人眼里,麻醉医生是神秘的,但也是让人害怕的。我们麻醉科普的范畴,从分娩镇痛开始,一路拓展到全身麻醉,知识的边界可以不断扩大。”

在妇产科复杂多变的医疗场景里,麻醉的需求贯穿了孕产妇的整个孕期和分娩全程。孕期,有的孕妇突然发现巨大卵巢囊肿,手术时麻醉医生就成了生命的“守护神”;到了分娩的时候,情况更是复杂多样,各种合并症的产妇并不少见,麻醉医生靠着专业技能,稳稳地为母婴安全保驾护航。

麻醉科普做什么?张玥琪把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一一梳理了出来,当作科普的重点。有孕妇在产检时,听别的孕妈在讨论麻醉对胎儿大脑发育的影响,吓得当晚就失眠了,翻来覆去地想,生孩子的时候到底要不要分娩镇痛?“麻醉后孩子会不会变笨?”这个问题沉甸甸地压在每一对满心欢喜期待新生命降临的准爸爸、准妈妈的心头。

此外,“麻醉后会不会痴呆”也备受手术患者和家属关注。一位阿姨要做个小手术,家里人担心得不行,就怕麻醉会让她本来就不太好的记忆力变得更差,甚至会诱发老年痴呆。年轻人也有自己的烦恼,一位在广告公司上班的年轻女性刚接到一个超重要的项目,结果就被查出肌瘤要动手术,她愁得不行,生怕麻醉后记忆力减退,耽误了项目进度。

除了这些严肃的担忧,张玥琪还会从麻醉医生日常的聊天中,留意到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比如“术后苏醒期会不会胡言乱语”。有位患者术后一醒来,就大喊自己在梦里吃火锅,把家属逗得又好笑又担心。至于“麻醉中半梦半醒,会不会说出小秘密”,这话题一听就充满神秘感,容易勾起大众的好奇心。另外,麻醉和睡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备受关注,好多患者术后睡眠节律乱套了,苦不堪言;本身睡眠不好的患者呢,又担心术前睡眠不足会影响麻醉效果,心里别提多忐忑了。

  身兼数职  

科普怎么做,才能摆脱传统科普的枯燥乏味?张玥琪琢磨来琢磨去,决定来点大胆创新,和科室团队一起制作系列科普情景剧。这个想法得到了医院及科室的大力支持,手术麻醉科兼重症医学科主任徐振东积极调动资源,为团队协调场地、提供资金支持,还为科普剧集提供医学专业创作指导;宣传部也非常鼓励创新,配合做好内容审核,并积极跟进宣传。这些支持与鼓励,让团队成员少了诸多后顾之忧。

有了强大的后援支持,手术麻醉科团队从创作、拍摄到后期制作都热情高涨,一头扎进分角色扮演。有的同事把产妇分娩时的紧张和对新生命的期待,演得活灵活现;有的把家属在手术室外的焦急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还有的以专业又亲切的形象,成功塑造出让人信赖的医生角色。

张玥琪身兼数职,她既是剧本创作的主创,绞尽脑汁构思出一个个既生动有趣又富含知识的场景;又是导演,把控着拍摄节奏,保证每个镜头都能完美呈现剧本的意图;同时,她还亲自上阵,扮演“玥玥医生”,把关键的麻醉知识传递给观众。

拍摄过程并不轻松。第一道关,是要挤时间!麻醉科是医院重要的支撑平台科室,日常医疗工作忙得像打仗,大家只能见缝插针,利用休息时间来拍摄。第二道关,是要磨本子!毕竟不是专业的演艺团队,从剧本构思开始,麻醉科创作团队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要在海量的麻醉知识里挑出最有代表性、最实用的内容,再把专业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剧情里,这既需要肚子里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更得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痛并快乐着,这是一个边学习边摸索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成长。”科室里年轻的麻醉护士许雍敏,一开始是个剪辑“小白”,通过不断地摸索学习,现在已经成了一名业余界的剪辑高手。经她手剪出来的短剧,节奏紧凑、情节流畅,画面和音效搭配得丝丝入扣,观赏性和吸引力一下子就上去了。

  成为“流量”医生  

截至目前,张玥琪团队共制作完成并上线发布了13集科普情景剧,还有3集创作中的视频在排队候场。对于这些科普情景剧的效果,张玥琪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自己觉得“还是挺满意的”。

这些麻醉医护主导创作的科普情景剧,在新媒体平台火了。首先通过科室公众号和视频号上线,患者和家属毫不吝啬地给予高分好评,表示轻轻松松就能了解麻醉知识,通过反复收看,心里关于麻醉的好多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由于内容质量高、表现形式独特,该系列科普作品陆续登上了一妇婴官方视频号和“学习强国”App等有影响力的平台,关注度“蹭蹭”往上涨。对此,张玥琪既意外又兴奋,很开心自己和团队在科普工作上的努力和创新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更鼓舞团队的是,部分作品还获得了国家和市级科普荣誉奖项。

在把专业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张玥琪深深感觉到,这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能力的大提升,“每次创作脚本时,我和团队都会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徐主任强调要把每个专业问题都研究得透透的。好多临床工作里没深入想过的问题,我们在科普创作的时候都重新思考,找到答案。这些科普实践对临床工作也有很大帮助,我们再面对患者咨询,可以回答得既全面又生动精准,从而给患者提供更贴心、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玥玥医生”和一妇婴麻醉科团队已经把目光又投向了热门社交平台,希望继续探索更多的传播可能,让更多有需要的受众了解麻醉知识,以消除对手术和麻醉的恐惧,增强医患互信。

会不会借助DeepSeek来做科普?张玥琪的答案是“不排斥,但不能取代医生来做”。在她看来,科普最重要的是科学性和严谨性,这是人工智能技术所不能替代的,但AI能够搜集海量信息并拥有出色的整合能力,是可以助力科普创作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