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就业“全周期护航”,上海建设交通航运人才春季招聘会举行
2025-03-3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记者 吴恺/图、视频

汇聚66家行业领军企业、千余个岗位,以职业指导、青春安居服务团等工作服务为青年就业提供“全周期护航”,温暖毕业生求职路,点亮就业“照明灯”。3月30日,由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人社局、团市委指导,团市委学校工作部(市学生联合会秘书处)、市建设交通团工委会同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市住建委人才开发评价中心、建交青年人才协会、建交行业HR联盟等单位和部门联合举办的“千校万岗 才荟建交”2025上海建设交通航运人才春季招聘会在上海人才大厦顺利举办。

千余岗位招聘揽求职学子

早上十点,上海人才大厦三楼招聘会现场氛围已十分火热。人头攒动的现场,千名求职者在各用人单位展台间游走。汇聚东方航空、中远海运、交通运输部东海保障中心、中建八局、上海建工等66家行业领军企业,航运业务、信号通讯等千余个岗位,聚焦航运人才高地建设需求,航运类招聘企业首次突破20家,推出岗位近200个……本次“千校万岗 才荟建交”2025上海建设交通航运人才春季招聘会可谓含金量满满。

“来到这里,发现这里有很多企业和我们的专业相关,也有许多高层次的企业,招聘氛围很好,是一个很难得的平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倪佳凝同学一早就来到招聘会,她兴奋地表示。在众多企业中,她已发现了不少自己心仪的岗位。

“我今天带了十份简历,目前已投了三份。”同样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刘倩同学此次主要瞄准人力资源岗位,为了本次招聘会,她提前请教老师,打磨自己的简历,并通过各种网站了解各类企业信息,做足了准备。她说:“今天,有很多在一般招聘会上难以接触到的优秀企业,我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岗位锻炼自我。”

求职者们摩拳擦掌,企业也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求和期盼。现场一位企业招聘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需要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更青睐具备BIM建模能力或参与过海外项目的复合型应聘者。”而一位国企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则强调:“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精通国际航运规则且掌握小语种的人才缺口仍然较大。”而本次招聘会通过聚焦建筑、交通、航运等行业发展方向、集聚人才,实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共赢。

“一站式服务”护航青年成长

温暖毕业生求职路,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在招聘会现场,除了公司展台,还特别设立了“就业指导”“青春安居”“职称评审”服务台,不少求职者停在服务台前,认真提问。

为即将迈入职场的学生们提供辅导和帮助,提供精准化就业辅导、简历撰写和职业规划定制咨询,解答住房保障、住房补贴、公积金提取等政策解读,辅导职称评审政策和材料标准化以及职称提升建议等,功能可谓十分多样。“通过各项配套服务,我们延伸服务链条,完善了服务内容。通过一次招聘会,从就业开始,同时也将职业规划、安居保障等青年切实需要的内容都囊括进来,帮助他们搭建好人生规划的链条和台阶。”招聘会工作人员表示。

比如“青春安居服务”方面,毕业生可以在现场咨询“保租房”申报政策,了解房源和优惠价格信息,了解公积金政策和使用指南,如何进行便利化申请等服务内容。“我们住房公积金不光有保租房的提取,还有项目具体的政策。而今天,我们就在现场给学生们进行科普宣介,让他们能在毕业前提前了解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政策。”另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现场广大求职青年可了解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相关政策解读、申请指导、项目推介等‘一站式’服务,更好地在沪安居乐业,奔赴未来。”

以功能多样的“组团式”服务,形成“就业-安居-晋升”咨询服务闭环,全周期护航青年人才成长。据了解,不断完善贯穿学生生涯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也是上海共青团进一步服务毕业生群体的重点发力方向。

打好就业“组合拳”服务青年

据初步统计,本次招聘活动吸引了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学生前来应聘,现场投递简历千余份,线上住建委人才中心直播间围观6万余人次,简历收到3000余份。毕业生们都十分关注自己的职业成长与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一位来到现场的同学坦言:“选择上海,因为这里聚集了国内工程领域顶尖的技术项目,职业上限更高。”

不过,也有一部分青年求职者暂时不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就业指导”服务台前排起了长队。指导老师表示,一些青年在应聘过程中会迷茫自己未来需要做什么:“没有尽早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他们很难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如果能给予他们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他们会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锚点。”

市建交系统、团市委将进一步加强与人社部门紧密合作,在秋季毕业求职黄金期继续举办招聘会,打造好这个服务青年学生的品牌项目。据悉,本次招聘会拉开了2025年上海共青团促进毕业生就业行动的帷幕。接下来,全市各级团组织将通过聚焦精准帮扶、完善实习实践、丰富岗位拓展、加强政策宣传、深化引导支持、扎实调查研究等六大“组合拳”,坚持沿着产业发展方向服务青年人才,进一步促进应届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记者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