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名学生报名争取212个实践岗位,一批优秀大学生到静安挂职实践
挂职学生代表吴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来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研二学生吴优将于下周一到静安区区府办调研科报到,参加为期半年的挂职工作。在学校团委从事青年调研相关工作的她直言,“岗位匹配度很高。”
在3月31日举行的2025年静安区“安聚人才”优秀大学生挂职实践项目报到欢迎会上,吴优代表挂职学生做了发言。
78家单位提供212个实践岗位
静安,这片承载着百年海派文化与现代国际都会基因的热土,此次向优秀大学生们敞开了怀抱。从中共二大会址的红色基因到张园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从“3+3”重点产业体系到“青春社区”自治实践。这里既有历史厚重的红色印记,也有日新月异的创新脉动。
吴优告诉记者,自己本科和研究生的导师是研究数字政府的。她曾随导师赴各区城运中心调研,对静安的一网通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的是公共管理专业,她表示自己毕业后可能会从事基层治理相关工作。这次到区政府实习能拓宽自己的视野。
其实,从2016年起,静安团区委就开启了“安聚人才”静安优秀大学生挂职实习计划,与沪上985、211高校形成常态化合作,构建了“选用育”全链条模式。
今年,静安团区委进一步升级完善“安聚人才”计划,挂职岗位更为丰富,从原先单一到机关,拓展到机关部门、街镇社区、国有企业、两企三新四大类,其中不乏总部企业、全球服务商企业;挂职周期更加规范,由原先只局限于暑期升级为半年期,并结合“青年实干家计划”,对于重点项目升级为一年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招募形式更为高效,由原有的广泛招募,转为学校推荐、单位筛选,实现岗位和专业的双向匹配;挂职内容更为多元,除了岗位职责外,今年还以项目课题的形式参与市区各级重点工作,让学生能更有参与度和获得感。
据悉,今年,共78家单位提供了212个实践岗位,收到了近千名学生的踊跃报名,安聚人才大学生挂职锻炼项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现场,静安团区委副书记陈央介绍了静安区情及“安聚人才”项目。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此次启动新一轮“安聚人才”项目,就是要继续写好人才和就业这篇大文章。除了在挂职岗位参与实践外,同学们还有“五个一”任务即参与一项青年工作项目、参与一项“多格合一”基层治理工作、开展一项社区调研考察、提出一条青年建议、提交一份挂职心得。通过这一系列项目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走进静安、爱上静安,让更多青年“英雄有用武之地”,让静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区委组织部公务员一科副科长刘其旭、合合信息人力资源负责人杜杰、聚能湾创新创业中心总经理黄猛分别从“答疑者”“实战家”“育苗师”三个切入点针对机关、企业、创业不同需求的挂职大学生做了赋能分享,以期让青年就业之路既有速度更有质量,让青年未来就业“找准方向”“把握机会”。
发起“安聚人才-高校直通车”项目
为了更好打造“静悦远来 安聚英才”的静安强人才磁场力,充分发挥高校与区域协同育人、协同创新,静安团区委发起了“安聚人才-高校直通车”项目,结合静安产业特色,订制了6大类线路,涵盖了静安总部企业、龙头企业、全球服务商企业、高精特新企业、商贸文化企业。在各高校的团委的支持下,定期组织结对高校学生,根据学生需求,定制化路线“一车直达”静安,让大学生们更好地了解静安、更好地感受“国际静安”的魅力。团市委学校工作部副部长周薇、静安团区委副书记陈央与各高校团委书记共同发布了“安聚人才-高校直通车”路线。
静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施冬云希望同学们能够以“胸怀天下”的格局,在静安读懂时代使命。在参与基层治理、产业升级、民生服务的过程中,既要做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更要成为胸怀大局的“思考者”。二是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在静安书写青春答卷。主动跳出学生的“舒适区”,用专业所学破解实际问题,用创新思维赋能传统领域。三是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静安结下深厚情缘。用青年独特视角讲好静安故事,用青春活力为城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欢迎会上,同学们还领取到了“2025安聚人才之旅”挂职指南,里面涵盖了静安可看、可学、可动、可阅的地图指引,以及挂职过程中需要注意事项及温馨服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