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源”落成在即启动公募,“一源五馆”打造文化育人新场域
2025-04-0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在复旦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标志性教育历史文化功能区“复旦源”建成在即,届时,将形成包括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成果馆、校友馆在内的“一源五馆”新格局。未来,中华文明教育也将率先进复旦。

  ◆  “一源五馆”打造文化育人新场域  ◆  

3月31日,“复旦源”教育历史文化功能区内涵建设项目捐赠签约暨公募启动仪式举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复旦源”内涵建设项目1200万元,同时支持依托基金会开展“复旦源”公募活动,面向社会公众筹集内涵建设资金。

记者了解到,“复旦源”项目旨在打造复旦精神的新地标、文化育人的新场域。学校将以“源”明志,将复旦百廿校史与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海城市发展史衔接起来,体现到五大场馆尤其是校史馆的建设中;以“源”树人,开展好博物馆育人专项工作,将“复旦源”历史风貌区打造为上海教育博物馆的重要承载地、先行区;以“源”惠民,坚持开门办馆,加强与相关顶尖机构合作,推动历史、艺术、科技等多重元素交相辉映,提升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助力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复旦源”有着历史深厚的过往。1918年,复旦大学时任校长李登辉先生亲赴南洋,募集15万银元,为学校在上海江湾先后购地70余亩作为校地(今复旦大学邯郸校区),邀请自己在耶鲁大学同届毕业的同学、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为复旦规划校园。1922年,复旦大学江湾新校舍建成,这片校舍就是相辉堂大草坪四周区域。它是复旦校区的起源之所、复旦精神的溯源地,入选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

2023年底,学校启动“复旦源”历史文化功能区建设。这片以相辉堂草坪为中心的区域,是现在复旦邯郸校区的发源地、复旦精神的溯源地,综合地理、历史和文化因素,被命名为“复旦源”。区域内根据物理空间条件,综合师生校友和专业设计意见,规划新修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成果馆、校友馆。

在今年纪念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源”就将建成“一源五馆”,并将落成复旦大学老校长马相伯、李登辉的雕像。

  ◆  率先开启中华文明教育  ◆  

其中,校史馆基于丰富的历史档案、照片、录音、视频、模型、文物等,采用多样化的展陈形式,着力凸显复旦人120年来着力突显复旦人120年来教育救国、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奋斗历程。

博物馆坐落于邯郸校区相辉堂草坪西侧,由100号相伯堂、200号简公堂(董顾丽真艺术博物馆)、300号景莱堂(蔡冠深人文馆))组成。今年,博物馆将推出一系列精彩展览,以崭新的面貌向观众开放。

据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郑奕介绍,作为“两翼”之一的100号旨在做强“码头”,将通过部分引进并共同策划国内外合作展的方式,促进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此次的开幕大展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溯源展》。未来若条件允许,还将策划“何以文明”系列展,以形成中华文明溯源-形成-发展的叙事闭环,让中华文明教育率先进复旦、进高校。

作为面向社会的文化枢纽,艺术馆特别打造多功能报告厅、艺术公共教育空间和艺术文献资料室,定期举办公益导览、演出、工作坊与跨界学术讲座。

科技成果馆采用多媒体互动、实物展示等多元化展示手段,以“探索基础科学”“突破重大技术”“融合交叉研究”三大主题展区为核心,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方式,系统呈现复旦大学近年来取得的高水平、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复旦硬核科技实力,生动诠释复旦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校友馆前身为1922年落成的“奕住堂”,是展示校友工作与校友成就、促进校友交流与合作、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数字化与智慧化导览,并承载校园文化传播与创新的综合性空间。

“复旦源”将向世人全面展示复旦人教育救国、开拓创新、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打造植根上海、辐射全国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历史展示传播中心和精神传承枢纽。目前,“复旦源”已被纳入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积极推进的上海教育博物馆建设规划,力争成为上海教育博物馆率先建成的一个重要承载区,与“玖园”项目形成集群效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