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浦桥街道:多元治理绘就街区发展新图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 杨颖
3月31日,丽园路小公园热闹非凡,乐生活 “趣”打浦——首场“零距离家园”“丽·萌”市集活动在丽园公园举办,众多街区商户、区域单位、居民区代表以及社区主理人在这里展示社区多元治理的成果,“招募”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街区共治共享的活动中来。
商居联盟:凝聚街区发展合力
作为一个老生活小区,居民区聚集、商户林立,烟火气息浓郁。然而,随着街区的发展,一些矛盾问题也逐渐显现。打浦桥街道努力探索,处理好居民生活和商铺经营的关系,让社区商业为居民服务,让经营者也成为居民区的一份子。
丽蒙综合网格作为 “10 分钟社区生活圈” 的核心区域,为提升街区治理水平,促进和谐发展,丽蒙综合网格党支部牵头筹备成立 “丽蒙街区商居联盟”,在 “丽・萌” 市集上,丽蒙街区商居联盟正式揭牌。
首批联盟成员涵盖了丽蒙街区范围内的居民区党总支、居民代表、小区物业企业、沿街 “小个专” 商铺等共计 35 家成员单位和个人。联盟建立了常态化的议事协商与联建联动机制,为居民与商户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大家能够携手并肩,共同协商解决街区内的矛盾问题。
丽蒙商居联盟第一任理事长向文军表示,商居联盟的成立让商户和居民之间的沟通更加常态化,联系更加紧密,矛盾纠纷能够通过协商更好更快地化解。未来,联盟还将通过共同策划组织活动,为商户汇聚更多人气,实现商户和居民的抱团取暖、携手发展。
“益”小站:微空间释放大能量
公益市集上,有一个摊位与众不同,这里挂着大大的“招募令”三个字,招募的是“益小站”的主理人。“零距离家园”小站是人民城市理念在黄浦的生动实践,今年,打浦桥街道大力推进“益”小站建设,将微小闲置空间巧妙利用,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精心打造了“三类四型”共10个小站。“三类”即楼宇类、街区类、社区类,“四型”涵盖创新型、宜居型、艺术型、服务型。这些小站各有特色,分布在街区的各个角落,成为社区公共服务矩阵的重要补充。
在创新型小站,居民可以参与各类创意活动,激发创新思维;宜居型小站则聚焦社区环境优化,为居民打造舒适的居住空间;艺术型小站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服务型小站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满足居民日常需求。小站的规范化、常态化、社会化运营机制逐步完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为了建设”益小站“,华业公寓业委会腾出了自己的办公用房,建起了”华爱仁心“小站。业委会主任钱再奋说,自从有了小站,原本各顾各的居民们有了一起聊天畅谈的场所,加固了睦邻的基础。今年,以小站为原点,还组织了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比如,请专业人士带领居民参观吴昌硕画展等。钱主任说,公寓居民中有不少医生,也有退休的名医,接下来,小站将组织一些系列的健康活动。
为了让“益”小站更好地发挥作用,街道培育了一支来自“五区”(社区、街区、商区、校区、园区)的主理人队伍。通过举办“主理人沙龙”“实训工作坊”“创益项目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主理人们的治理意识、策划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他们成为了小站的“管家”,引领着小站的发展,为构建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贡献力量。
公益大赛:点燃社区创新引擎
“招募令”下,同时也向全社会招募各类公益项目,邀请各路公益精英参与黄浦区“焕星计划”—首届“创领未来 星耀黄浦”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和打浦桥街道“‘益’起创享,‘桥’聚美好“
“焕星计划”公益创投大赛设立双赛道,吸引不同阶段的社会组织和公益团队参与,给予申报主体赋能支持,对胜出项目提供品牌深化服务和资金激励。打浦桥街道主理人创“益”大赛聚焦四大共创主题,鼓励主理人设计公益微项目,实现与社区的双向奔赴。这些大赛激发了社区创新活力,让更多创意在社区落地生根。
在城市基层治理的浪潮中,打浦桥街道积极探索创新,以多元主题参与社区治理的举措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与温情的街区发展新图景。“零距离家园”小站建设、商居联盟建设、各类公益活动举办等举措协同发力,为社区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打浦桥街道将持续深化多元治理模式,不断优化“益”小站建设,推动公益视野发展,凝聚各方力量,让街区发展更加美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 杨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