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586条手写需求,上大实践团队帮建这一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张庙街道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诞生,始于一场场充满烟火气的社区对话。37场座谈会、586条手写需求——这些由老人举着放大镜在便利贴上写下的朴素愿望,构成了智慧养老系统的灵魂。
记者从上海大学采访获悉,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扎根张庙街道,线上线下双渠道进行“智慧养老”的科普宣传,并不断收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清单”,以此搭建张庙街道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线上,实践团队开通微信公众号推送科普文章,历时两年,为老年人如何更好地进行居家养老提供参考;线下,依托社区居委会和群众基础,成功举办了近50场次的宣讲活动与各类社区共建活动,通过健康公益讲座、健康体检、智能互动游戏和晚会表演等多种形式,为老年人关注“智慧养老”埋下科普的种子,同步向广大社区居民源源不断地征集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与改进意见。
以“迎中秋·助邻里”社区活动为例,实践团队的社区宣传容纳了健康监测服务、社区服务介绍、互动科普游戏等多个模块,吸引了近500人次的老年人参加。“这个中秋过得特别暖心!刚刚在科普游戏里体验了智能健康检测,还真能查出我血压偏高。”68岁的李阿姨举着刚赢得的香囊礼包笑道,“我也在便利贴上写下了我对智慧养老服务的期待,以前觉得高科技离我们老人很远,今天才发现,这些科技就像月饼里的豆沙馅——甜到心坎里了。”
这群大学生们逐渐走进老年人的世界,开展深度访谈、入户筛查,以实地口述史进一步探寻老人们的生命史,将收集到的“养老服务需求清单”删繁就简、保留基本需求,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搭建与完善提供参考。
“药盒会说话”“摔倒能自动报警”……老人们写下的这些看似简单的诉求,成为了技术攻关的重要起点。老年人因操作障碍放弃智能设备的现实,催生了“从皱纹里长出来”的适老化改造——研发团队持续、长期地深入观察了老年生活场景,将老人心理融入设备设计,将老年智慧转化为科技语言:智能终端采用高对比度色彩设计,智能终端界面采用高对比度色彩、延长触控反馈时间,甚至开发方言语音交互系统,让吴侬软语也能指挥智能设备,进而使得智慧养老服务的功用效果更贴近老年人需求,助力更多老年人跨越认知鸿沟、数字鸿沟。
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言:“每一条便利贴上的需求和建议都是科技向善的路标,我们将继续优化系统,让幸福晚年从‘养老’变‘享老’。”经过进一步的深入研发与设计创新,系统从单一的“一键报警功能”进化至覆盖“物联感知-智能预警-服务调度-效果评估”的全流程服务闭环,形成了数字成果全覆盖。
在收集到完备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后,实践团队还持续动员社区居民与服务商户加入到便民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团队,共同组成社区联盟,提供了各项便民服务,织密了为老服务供给网,实现了服务提供的规模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