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破解就业供需错位,需刀刃向内的教育改革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202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222万,叠加经济结构调整、传统行业转型及全球形势变化等多重因素,就业难问题凸显。而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以至于出现了“人找不到岗,岗等不到人”的情况。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简称《意见》),将“优化培养供给体系”置于政策首位,直指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毋庸讳言,过去二十多年全国高校普遍扩招,是应届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持续给就业市场施加压力的重要原因。但这并非事情的全部。
客观地说,高等教育的扩招势头是同我国整体向好的大趋势相匹配的。道理很简单,社会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高素质人才,这构成了高校扩招的内生动力。实际上,即便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当下,我国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人群也仅占总人口比例约15%,低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远未触及天花板,仍有相当大的潜力。
可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也是事实,其中一个突出症结就在于“供需错位”。当前,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精准调研和前瞻预判,而且灵活性也不足,致使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而新兴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又供不应求。同时,教学方式“重知识轻实践”,导致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让企业“看不上”。此外,部分大学生依然秉持“当白领坐办公室”的择业观,致使其在就业市场上屡屡碰壁。
我国制造业存在的巨大人才缺口,正是上述现象的集中反映。据人社部等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然而由于高校能供应的相关人才不足,加上年轻人不爱“进厂”,如何填补缺口成为令人头疼的难题。
国家层面显然看到了关键所在。《意见》提出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从而“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推动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更加契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可谓“刀刃向内”的教育改革。当人工智能逐渐取代初级白领岗位,当银发经济催生新兴职业类型,教育体系必须具备动态进化的能力。为此,高校应加强与市场的深度对接,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就业教育引导,破除“白领迷思”,鼓励大学生到国家和市场真正需要的岗位上去。
《意见》的有效落地和施行,将有效缩小教育与就业之间的鸿沟,让毕业生能够更加顺利地从校园走向职场。进而言之,这也凸显出高等教育的根本意义——它不是仅仅让年轻人获得一纸文凭,而是拥有持续生长的能力,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寻找到自身的坐标,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也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