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席春天里的艺术盛宴!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圆满闭幕
2025-04-09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与这些非常年轻的演奏者合作两到三天,他们就能达到我的要求,细节也堪称完美。”4月9日晚,由上音歌剧院联合世界十大歌剧节之一的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共同打造的经典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在上音歌剧院再度引发轰动,座无虚席,萨翁林纳歌剧节艺术总监维勒·马特维耶夫在担任了这一版本的指挥后,对合作者赞不绝口,“要知道,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第一次演奏威尔第的作品,完全不可想象这是全部由学生组成的乐团演奏出来的声音,这些青年才俊对歌剧音乐细腻的变化极其敏感。”

该剧是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闭幕大戏。至此,为期18天、中外诸多艺术家同台的这场国际艺术盛宴,正式落下了帷幕。数万中外观众走进各大艺术场馆观演,逾百万市民和海内外人士以观演、体验、交流等方式共享昂扬向上的节日盛会,充分展现了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生动图景。

多元艺术形态辉映的舞台

本届音乐节以重大主题创作为引领,通过多元艺术形态协同发力,高扬民族复兴主旋律,凝聚文化自信自强精神力量。

开幕演出以“和平向未来”为主题,上演《红旗颂》《中国,我可爱的母亲》和《黄河大合唱》三部经典力作,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英勇抗战的精神,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苏州民族乐团《和平之光》把世界音乐语汇融入中国语境,以民族管弦乐形式向世界发出和平呼唤。《中国音画》民族管弦乐组曲通过民族器乐的交响化处理,展现了民乐版“千里江山图”。原创光影舞蹈诗剧《上海之光》通过科技与人文结合,重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城市变迁。广州交响乐团演绎交响曲《追光》,用国际化的交响语汇表达中国人民追求真理、与世界人民命运与共的时代精神。

上海歌剧院推出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以宋代美学为基底,融合歌剧艺术的宏大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表达,打造东方美学的跨时空回响。

同时,上海之春始终致力于发掘和培育音乐新生力量,通过分层级、多维度的扶持体系搭建艺术成长平台。本届音乐节共有26台主体演出首次亮相,“首演首秀”比例超过45%。

“阳光下,童声里”全国优秀少儿歌曲演唱会首次在上海举办全国性少儿歌曲展示;上海民族乐团《脱颖而出》由8位90后,00后青年演奏家领衔担纲,彰显新生代民乐人的实力与风采;《艺青春》汇集了上海市近来在金钟奖、小金钟等国家级赛事中崭露头角的新锐声乐力量;“闪耀新星”系列演出,来自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年轻一代音乐新星,在此平台上绽放音乐热情与无限创意。

“新时代,新上海”原创歌曲征集吸引了全国近2000多位音乐界人士踊跃参与,共收到9438首原创歌曲投稿,总计27万余名网友参与投票。《伟业》《初心之光》等25首优秀作品从中脱颖而出。这些作品中既有阿云嘎、毛不易、平安、屠洪刚等明星大咖献声,也有“文艺两新”歌手和青少年学生的精彩演绎,以鲜明的主题性和艺术性,成为新时代上海精神的音乐注脚。

国内外名家名团交流的桥梁

本届音乐节国际性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国际交流演出项目数量超过总体演出数量的30%,来自英、法、美、意、德及港澳台地区的19家海外艺术团体来沪演出。

今年是中意建交55周年、中欧建交50周年。音乐节高度重视发挥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作用,携手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机构,共同推出“中意音乐交流展演季”,举办7台不同风格的意大利主题音乐会。同时,围绕中匈建交76周年,匈牙利国际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丽塔·拉茨首次来沪,两国艺术家合作演绎中匈经典音乐作品,多瑙河与黄浦江的音符在申城交织,中匈友谊似水绵延。

上音歌剧院与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联合制作的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作为第40届“上海之春”闭幕演出,于4月6日至9日连演四场。上音版歌剧《茶花女》将高校拔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高质量艺术创演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的成果,通过世界经典剧目呈现,构筑了中外艺术对话新通道。

此外,莎拉·布莱曼领衔主演的伦敦西区音乐剧《日落大道》、英国明智孩子剧团的音乐剧场《呼啸山庄》等国际顶级制作精彩亮相“上海之春”,让上海观众在家门口尽享高品质文化艺术盛宴。

音乐节积极搭建全国优秀节目发布展示平台,强化经典作品示范作用,进一步做实做强服务全国的大平台。

今年是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创作首演60周年,《吕其明作品音乐会》倾情演绎吕老的多部经典之作。其最新力作《无尽的思念》首次亮相“上海之春”,倾诉跨越世纪的爱与怀念。今年也是著名指挥家陈燮阳从艺60周年,他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呈现了《叶小纲作品专场音乐会》,用音符续写“春天的故事”,三首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峨眉》《广东音乐组曲》和交响组曲《咏·别》带领观众领略中国音乐的多元魅力。此外、曹鹏、濮存昕、廖昌永、彭家鹏、黄屹、吕思清、龚琳娜、石倚洁等知名艺术家也纷纷登上音乐节舞台,进一步提升了音乐节的艺术水准和影响力。

音乐节期间,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歌舞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轻音乐团等各大音乐舞蹈院团轮番登场,来自北京、广东、江苏、江西、云南、内蒙古等兄弟省市的10余台精彩演出纷至沓来,共同为这座城市注入艺术活力。

人民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盛会

本届音乐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都市型、国际范、专业性、烟火气”的定位,积极探索文旅商体展融合新模式。

音乐节不仅受到本地观众关注,还成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上海。音乐节带动上海食、宿、行、购物及周边游消费增长,成为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有力引擎。

“提琴文化周”作为音乐节推进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集艺术展示、文化传播、交流共享、市民参与为一体,足迹遍布上海音乐学院、兰心大戏院等文化地标,静安区张园、普陀区环球港、浦东新区正大广场等特色商圈及上海71路、20路公交沿线,通过多业态复合跨界、多活动互嵌导流,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让艺术融入城市烟火气。

“手风琴文化艺术周”首次将手风琴艺术与区域内邬达克历史地标、商圈、校园融合,联合相关旅游产业推出限定旅游产品,以“票根经济”激发消费活力;同时,创新艺术周日与夜“全时演出”模式,打造“观演+打卡+消费”的旅游新体验。

在文化惠民方面,音乐节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惠民力度进一步加大。本届音乐节以亲民的票价推动大众共享艺术春天,共推出2万多张公益票,覆盖95%的演出场次,让高雅艺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嘉定保利大剧院,市民带着孩子观看舞剧《西游》,感受经典作品的创新表达;在普陀环球港,提琴文化周“春之跃动”快闪活动吸引中外游客驻足观赏;在青浦蟠龙天地、松江泰晤士小镇、虹口今潮8弄商圈、嘉定吴德昇文化艺术中心等地,“从春天出发·到人民中去”,一场场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惠民演出,以音乐和舞蹈为纽带,让市民在经典作品与创新演绎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此外,“爱在春天”——曹鹏爷爷和他的孩子们交响音乐会,用爱的音乐激荡人们心弦,展现音乐对这座城市的温柔底色。上海音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举办的“艺术成果展示周”面向社会开放,将高校艺术资源化作市民共享的文化盛宴,充分展现了“上海之春”以艺术普惠提升民生福祉,用集体共鸣传递城市温暖的生动实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