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话剧《樱桃园》申城首秀,伊莎贝拉·于佩尔重塑自己的“樱桃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除剧照外)
120年前,契诃夫笔下的《樱桃园》在莫斯科首演,以一座庄园的消逝映照时代的更迭;120年后,这部经典剧作的法语改编版将以颠覆性的舞台语言,携跨越时代与国家的永恒命题,在这个春天登陆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
4月8日晚,法语话剧《樱桃园》举办媒体通气会。现场,法国国宝级影后、剧中柳鲍芙的扮演者伊莎贝拉·于佩尔以及罗巴辛的扮演者阿达马·迪奥普作为剧组代表出席,与到场媒体及嘉宾分享了对于戏剧与角色的见解,以及这部剧目创排的幕后故事。72岁的于佩尔时隔8年再回上海,坦言很想趁此机会好好逛一逛上海。同时盛赞邵艺辉的电影作品《好东西》,并笑言最想合作的中国导演是娄烨。
经典如何穿越时代继续追问
《樱桃园》由俄罗斯剧作家安东·契诃夫创作,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剧作,如今已然成为戏剧文学上不可磨灭的经典。法语话剧《樱桃园》作为第75届阿维尼翁戏剧节的开幕大戏,由阿维尼翁现任艺术总监蒂亚戈·罗德里格斯导演,法国国宝级影后伊莎贝拉·于佩尔饰演主人公柳鲍芙。2021年7月5日首演以来,关注与热议不断。近日,该剧刚刚结束在中国澳门的演出,同样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高品质的舞台呈现收获一众好评。法语话剧《樱桃园》将接档英国摇滚音乐剧场《呼啸山庄》,于4月11-13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
围绕着“樱桃园的易主与消失”这个核心,《樱桃园》描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贵族庄园彻底崩溃的情景,呈现出一股时代洪流不可阻挡的巨大能量,也成为导演借此作品最想说的话。《樱桃园》似乎是与这个时代最相关的作品,它始终以尖锐的诗意追问:当旧秩序崩塌,人如何在流动的世界中锚定自我?选择在2021年把《樱桃园》搬上舞台,也意味着在谈论一个独特的年代——深刻的社会变化正在发生,身处其中的人们尚未明白,他们眼中的“变化”将成为新的准则。如今身处AI时代变革,120年前的恐惧人类还在重复。
在这一版本的《樱桃园》中,三条横轨切割开了舞台,每条轨道上安置着如樱桃树般的灯束,银色钢架可以在轨道上任意滑动,仿佛昭示着《樱桃园》的故事不过是时代道路上匆匆经过的一站。整个舞台营造出一种极简主义的视觉效果,象征着主人公旧日的辉煌生活渐渐消失。而本作的另一亮点便是加入了现场乐队及演员演唱的音乐元素,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张力。让人联想到一种音乐节奏——活泼的快板,而这股巨大能量也推动着剧中人物从一幕走到下一幕。
导演蒂亚戈无疑找到了一种惊人的戏剧燃料,这种燃料不但点燃了他的创作,也打破了第四堵墙,将观众聚集在当下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周围,也让人们感受到:我们必须审视自身,未来的生活是变动和未知的。
剧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樱桃园”
作为法国电影界的传奇人物,伊莎贝拉·于佩尔也曾多次参与剧场作品的演绎。她表示:“电影与剧场确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出模式,但对我来说是没有差别;我喜欢告诉自己,无论在电影或剧场,我都是一样的演员。与剧场深厚的羁绊对我而言极为重要。”这位传奇影后也曾与上海文化广场有过一段不解之缘。2017年,于佩尔于上海文化广场主剧场带来《伊莎贝拉·于佩尔读杜拉斯》,仅凭个人魅力惊艳全场,带领观众领略法国文化与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于佩尔看来,柳鲍芙是契诃夫刻画的所有女性角色里很耐人寻味的一位。于佩尔饰演的柳鲍芙优雅克制,哀而不伤——她并没有一味地在舞台上彰显作为贵族女主人的魅力、可笑或悲情,而是用富有可塑性的情感表达,去刻画柳鲍芙内心的变化,表现她的矛盾与复杂性。
在“被时代抛弃的落后者”这个标签之外,于佩尔赋予角色一种现代性的疏离和独立:她失去了樱桃园,也嘲讽着自己的荒诞。“她在欢乐与绝望之间徘徊,时而轻浮,时而惊呆,用佯装醉意控制着相继失去年幼儿子和爱人的痛苦。”她认为,樱桃园是哲学的隐喻,对于我们每个人以及每个角色的象征意义也不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樱桃园”,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抑或者是一段记忆。
导演蒂亚戈·罗德里格斯不仅是本剧的导演,还是阿维尼翁戏剧节的现任总监,亦是这一著名戏剧节自1947年成立以来第一位外国总监。自从20年前成为演员以来,他一直把剧院看作一个人类的集会地:人们在这里相遇,如同在咖啡馆一样,为了让思想碰撞,也是为了共度时光。《樱桃园》也正是这样的存在。
蒂亚戈认为,契诃夫通过《樱桃园》将人们带到了戏剧流派的前沿。这部作品仿佛一座镜宫,镜面映射出一个大家族的盘根错节,一个危机中的人类群体。而柳鲍芙所拥有的悲剧女主角典型的疏离感,意味着她已经对她所处的这出戏剧洞若观火。“她仿佛趴在契诃夫肩膀上偷窥过他写作似的,知道结局不可避免。她必须痛失所爱,才能让这个伟大的故事发生,才能让这代表时代洪流的命运线变得圆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除剧照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