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文化新地标要来了,助力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又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这是青年报记者从4月10日召开的2025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获得的信息。持续不断的硬件设施的建设,无疑将对上海文化内容生产,对上海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上海“亚洲演艺之都”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2024年上海各博物馆美术馆观众达4200万
过去一年,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天的会议透露,在城市美育方面,依托“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全市博物馆、美术馆举办展览超过1000场,接待观众超过4200万人次,“何以中国”等文博美术系列大展,提升“来上海看美展”的品质和影响力。“社会大美育”课堂策划、提供艺术普及教育活动3.5万场,服务人群约989万人次。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线上线下开设1752门课程,惠及学员近10万人次。
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速。2024年,上海博物馆东馆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大歌剧院、上海越剧艺术演艺传习中心建设项目稳步推进。黄浦文化中心、静安区文化馆分馆、长宁区新页书房·艺术主题馆等一批区级设施建成或焕新开放,优化市级场馆中心辐射、区域场馆优势互补的整体布局。
此外,上海超额完成2024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造157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新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4个,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89条、运动球场183片、益智健身苑点1186个,新建改建市民(职工)健身驿站81个,发布科普基地305家,创设“家+书屋”家庭教育新空间107个。推出“美术新空间”15家,发布25家“星级美术馆”和第五批56个“家门口的好去处”,完成115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新提升。
去年市、区两级共配送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教育、电影等各类活动12.3万场,文艺指导9.6万课时,在线配送项目1210个,服务人次超过1947万。有针对性增加市级国有文艺院团配送文艺演出额度,举办下基层演出3272场,开展进校园、学生场演出555场。举办2024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推出公共文化活动2500余场。同时推动公共文化设施错时开放、延时开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延时开放比例达80%,一批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推出“奇妙夜”活动。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介绍,上海音乐厅公益品牌“音乐午茶”始于2012年,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工作日午间持续举办的沙龙音乐会项目,13年来以平均每年上演220场左右音乐会的密度、100%的销售率坚持至今,累计举办2400余场,惠及近50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是普惠性,新时代的文化服务,必须突破剧场围墙。”
2025年重点推进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
今天的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透露,上海正在大力布局建设重点公共文化场馆。包括坚持重大文化设施中心辐射,推进上海大歌剧院、上海文学馆、上海越剧艺术演艺传习中心、上海马戏城中剧场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改造,打造文化新地标。
坚持区域文化设施功能错位,稳步推进杨浦区图书馆滨江馆、闵行区冯远美术馆、春申湖四岛、青浦区美术馆、奉贤区落英缤纷美术馆等设施建设,支持浦东演艺综合场馆设施群、黄浦“艺术外滩”、静安“艺术苏河”、徐汇“艺术西岸”、长宁“舞蹈艺术会客厅”、普陀“半马苏河”文化秀带、虹口“文化三地”、杨浦人民城市“一馆一苑一论坛一广场一中心”、宝山滨江邮轮旅游文化带、闵行“艺术闵行上海西区”、嘉定“远香文化环”、松江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奉贤“九棵树”艺术生态圈建设,形成多样化区域文化活力中心。
这些市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齐头并进,显然有利于不断完善上海的文化场馆布局,让优质文化内容可以触达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让市民真正实现可以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愿景。当然,这需要更多配套设施的跟进。
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进一步新增升级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围绕打造“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通过空间共享、内容迭代、科技赋能、服务升级,完成以全市200余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重点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更新和提升。新增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打造200个“家十书屋”家庭教育新空间,新建30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新建改建130片市民运动球场、70条市民健身步道、5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8个市民(职工)健身驿站、20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同时还要融合拓展公共文化新空间。结合城市更新和美丽乡村建设,在滨江水岸、绿地公园、广场集市等生活化场景中导入文旅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城市空间文化赋能。打造新一批融合化、高品质的“家门口的好去处”,认定一批“演艺新空间”“美术新空间”,培育50家社区旅游景点。办好2025年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发挥带动全市、引领全国公共文化空间创新作用。支持市级文化场馆、基层文化空间与其他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资源共享、工作互联。
一切硬件的提升,最终都是为了软件发展服务的。应该说,这些即将完成建设或者改造的公共文化设施,为上海生产更多优质文化产品,举办更多大型艺术节庆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会议提出,要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展示。围绕重大节点、主题,聚焦现实题材,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演绎上海故事、展现百姓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优秀群众文学艺术作品。以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评奖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为契机,加大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群文作品创作遴选力度,举办2025上海市新剧目展演、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
同时要打响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放大重大文化活动效应,以举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上海科技节、上海书展、上海旅游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为契机,向市民群众延伸提供公益服务。
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城市美育”目标的实现。记者从今天的会议上了解到,上海正在深化城市美育共同体建设。健全“全民、全龄、全域”美育体系,搭建美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深入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将专业文艺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使文化艺术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持续深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支持的工作机制,依托贯穿全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推出更多市民广泛参与的品牌活动和创新项目。扎实推进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整合专业机构、社会力量等各领域资源,升级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开办500个市民艺术夜校教学点位,常态化、规模化提供公共艺术教育。深化文教结合,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双百”建设,推出“百课百展”,实施艺术家“派驻”校园艺术团行动、书香校园浸润计划等。
接下来,上海还将推动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创新服务方式,拓展阵地功能,推动文博演艺资源、旅游产品线路与商圈活动、体育赛事、论坛展会、城市节庆等联动合作,以群文活动大人流激发消费新增量。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推动“考古+旅游”“文博+旅游”“非遗+旅游”发展,深度推进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滨水可游憩,推出一批人文、艺术、建筑和时尚相融合的文旅项目。鼓励文博场馆、艺术院团主动对接参与书展、旅游节等重大活动,开展“艺术天空”“现代戏剧谷”“城市草坪音乐会”等多元融合项目。支持在“一江一河”沿线和文博图美场馆周边区域发展文旅特色集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