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揭幕,在这个百年庙会上感受文旅商融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三月半,上圣堂。”这句民间谚语在上海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三月半”指的是农历三月十五,而“圣堂”便是著名的圣堂庙会。4月12日,正是农历三月十五,庙会也如约而至。民俗文艺巡演、非遗展示与体验、烟火市集等活动在浦东新区三林镇三林塘老街和前滩公园巷等地同时展开。第十二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暨三林塘圣堂庙会启幕。
记者了解到,始于明代的上海三林塘圣堂庙会2013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时代在发生变化,庙会的元素也因时而变。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民俗文化节期间,一整条三林老街已化身沉浸式水韵剧场,构建起“水陆游线+非遗演艺”的多维体验空间——水上有仙气缭绕的花舫巡游、百舸争流的龙舟竞技、轻鸢剪水的皮划艇体验;街上有地道民俗的婚嫁巡游、八仙过海、倒骑毛驴、虾兵蟹将、茶酒担表演。
水上舞台上,编钟奏响江南丝竹千年母曲《老六板》拉开了专场音乐会的序幕。三林是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办公室所在地。本届民俗文化节,三林江南丝竹乐团邀请多支上海市首批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团体首次联袂登台演出,包括历史悠久的上海国乐研究院,成员大多出自丝竹世家的上海徐汇长桥江南丝竹乐团,由民营企业家、音乐活动家创办的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瀛洲丝竹乐团。演出曲目少不了传统节庆的《欢乐歌》《行街》等经典曲目,同时也带来了《东滩晨曲》等新曲目,以丝竹为媒,穿梭于传统和现代的江南水乡。
文旅商融合发展是今年的一大亮点。记者了解到,圣堂庙会从来就是一个文旅商结合的范本。新中国成立后,圣堂庙会曾一度改名为“三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以加强城乡物资交流,其文化和经济属性的融合由此可见一斑。一些市民告诉记者,过去逛庙会,最重要的就是消费购物,“看到别人都在买一样东西,自己也想买。消费的气氛已经烘托到那个程度了。”今年的民俗文化节延续这一传统,将消费与民俗结合,将传统市集升级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民俗体验空间。
前滩公园巷一条255米长的钱家滩路上,来自江浙沪的60多个商家齐聚一巷。民俗文化节期间,这里刮起了一阵“民俗文化+商业”的旋风。非遗技艺类可以让游客参与体验匠人们的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品牌餐食类可以让游客大快朵颐、一饱口福。文创衍生类可以让游客体验别具一格的手工艺品、个性服装,甚至家具家电。三林崩瓜、三林筠绣、海派盘扣、下沙烧卖、高桥松饼、盐仓水晶年糕等近30个非遗美食美物摊位让游客流连忘返、满载而归。逛累了,还可以来“书香上海”流动书房歇息一下,充充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