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黔”山万水,上海交大校队“过招”贵州“村超”同步开出非遗集市
2025-04-1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传球、抢断、射门!4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胡法光体育场上,贵州榕江大利侗寨足球队与上海交大校队足球友谊赛火热开赛。球场边,侗族大歌的嘹亮助威声与交大师生的呐喊此起彼伏,和“村超”一起来的还有贵州美食、榕江特产以及非遗集市,让这场跨越山海的球赛变为精彩的文化联欢。

“村超加油!交大加油!”赛场上,“村超”球员以灵活穿插展现黔地足球的野性活力,上海交大队员则凭借精准传控体系演绎战术素养,攻防转换间尽显团队默契与执行力。现场观众兴奋地说,是带着热情来观看这场足球比赛。一个是贵州的网红的球队,一个则是非常有实力的校队。

贵州“村超”,是一项起源于榕江县的乡村足球赛事,由榕江县三宝侗寨村民于2023年自发组织举办后火爆出圈,如今已成为一项现象级的乡村体育赛事,被媒体誉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诠释”。而足球,亦是上海交大百年体育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早在1901年南洋公学时期,校队便与圣约翰大学上演“双雄争霸”,引得万人空巷、专乘火车来沪观战。此后,交大足球更以“新生杯”“希望杯”等品牌赛事扎根校园,年均百场比赛、千余人参赛的规模,让“体育强国”的精神代代相传。此次与“村超”的互动,正是交大体育传统在新时代的延伸。

中场休息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天地人间充满爱》、榕江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卓给者》让在场观众沉浸式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将竞技场化作了文化交融的舞台。

这并非双方的首次相遇。2024年1月18日,上海交大师生足球队曾跨越千里,在贵州榕江一中的球场上与“村超”球员切磋技艺。彼时,这支由村民、教师、学生组成的“草根劲旅”,用脚法质朴却充满生命力的足球语言,让交大人深切感受到“村超”背后“人人可参与、处处有热爱”的乡村体育精神。

如今,贵州村超组委会派出大利侗寨足球队回访交大,用11人制友谊赛续写跨越山海的体育情缘。当日,贵州队的门将是一位货车司机,球员中还有老师、医生、工人、学生。盘应权就是一名大二学生,每周他都会回到村里,和大家一起踢踢球。上海交大足球队的李思宸回忆起一年前的榕江之行,他强烈感受到“村超”背后“人人可参与、处处有热爱”的乡村体育精神。

赛场之外,一场可看、可听、可品的黔地民族文化展同步绽放。一组组影像串联起“村超”发展历程,见证着“小足球”如何撬动乡村振兴“大命题”;蜡染的蓝白韵律、竹编的经纬交错、苗绣的绚丽图腾,诉说着贵州匠人数百年的指尖智慧;侗族琵琶歌的清越弦音、苗族飞歌的高亢悠远,引得师生驻足聆听。

“舌尖上的贵州”同样令人流连:榕江卷粉的酸辣爽滑、高山蓝莓的清甜爆汁,与交大交“享”四季·爱满校园系列活动形成味觉联动。更令人瞩目的是,曾在“村超”赛场旁火爆全网的农特产品——清甜多汁的高山水果、清醇回甘的清白茶——让交大师生足不出校便能触摸乡村振兴的鲜活“脉动”。

活动期间,上海交大还与贵州省榕江县人民政府开展校地共建座谈会、签署社会实践协议,未来将围绕“体育赋能乡村振兴”主题深入黔东南开展足球支教、非遗调研等项目。在这里,足球不仅是竞技,更是城乡对话的语言。文化不仅是展示,更是共生共荣的种子,属于沪黔两地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