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2025-04-18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周晓

最近有则让人议论纷纷的消息:一位33岁男子因妻子四个月前去世,不堪思念,最终留下遗书殉情。有人感慨其深情,有人不解何以至此,也有人激烈反对。爱是普遍的人类情感,得到爱、失去爱、爱而不得都是常态,但对爱的极端表达却比较罕见。愿逝者安息,而生者不妨把爱当作一个思考题。

爱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但爱也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因个体的差异呈现千变万化的形态。那位男子做出个人选择,或许有外人所不知的内情,但站在更普遍的社会意义上来说,对处在情感渴求和情感迷茫中的年轻人来说,需要更积极的情感教育,有必要认真地思索“爱自己”这个情感命题:我们怎样珍视爱,和我们怎样珍视爱着一个人的自己。

先想想自己应该如何爱他人。《简·爱》有个名句:“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我们都是平等的。”爱情天平不能失衡,正是简·爱倔强的自爱,让她在爱罗切斯特的时候,获得一种了不起的光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每个人朗朗上口的这句诗并不是说爱情比生命更高贵,而是强调爱情在人类情感中的崇高地位。爱情拓宽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也受限于生命的物理长度。最好的爱情会为人加持,而不是引诱人自毁。

前些年有一本平实感人的书《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面世,妻子病逝后,90多岁的饶平如为纪念妻子毛美棠画了18本画册,手绘数百幅画,记述他们从初识到相守再到生死分别的70余年光阴。这也说明爱有很多种方式,相守是爱,纪念也是爱。

平等健康的爱,有一个精神根基。“仁者自爱”是儒家重要思想,西汉扬雄在模仿《论语》的作品中附议,“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自爱先于爱他人,本质在于一个人施予他人爱的多寡、爱的能力,取决于这个人自己的爱心和能力。这就呼应了儒家的“修己”,换成时下流行语境,即是:你的强大,来自你的内心。

这说明,自爱并不是指向自私。它所要诠释的是“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化用过来便是,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施爱于人。因此,无论你现阶段有没有与他人建立爱的关系,都不妨碍自爱,自爱可以是与他人相爱的前提准备,也可以是一个人一生的个体状态。

我们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手持金牌和亡妻苏珊照片的举重运动员马蒂亚斯·施泰纳。遇到苏珊前,他伴随着疾病的运动生涯,甚至不被自己国家看好,但他不言弃,而是更刻苦地积蓄实力。苏珊正是被这种自爱人格打动而主动示爱,施泰纳也在失去苏珊后,化悲痛为前进动力。不难看出,自爱会带来良性循环。

爱自己需要努力,爱他人需要智慧,我们始终要保留一定范围的人格独立,并发自内心地珍惜爱,这种心态更可能收获幸福。不妨再听听毒舌作家王尔德难得温柔的呼吁:“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周晓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