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嚏魔咒”过敏惹祸,患者近半是年轻人
应对过敏困扰,找出过敏原是第一步。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春日,繁花似锦,本应是年轻人投身自然、用镜头捕捉美好瞬间的惬意时光。然而,24岁的王晓琳在烂漫花丛间开启的,不是一场愉悦的踏青之旅,而是停不下来的“喷嚏连击”。再一检查,幕后黑手竟是过敏。
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春天已悄然变成“过敏季”。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变态反应科获悉,近期过敏患者数量急剧攀升,其中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几乎占了一半。华山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医师马莉提醒,过敏原因多样,症状轻重不一,小到皮肤红痒,大到休克甚至死亡。而很多人认为的“过敏熬一熬就好”,这个想法万万不能有。
年轻人成过敏“重灾区”
上周末,王晓琳约上小伙伴,满心欢喜地前往郊外踏青,想尽情拥抱大自然。可第二天,皮肤瘙痒、红疹便接踵而至,紧接着是止不住的喷嚏、鼻涕,眼睛也又红又肿。“没想到过敏这么严重,不但影响形象,晚上更是难受得睡不着觉,工作和生活也受到极大干扰。”王晓琳满脸无奈与焦虑。
像王晓琳这样在春季突然被过敏“盯上”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踏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室,前来就诊的患者比肩接踵,候诊区人满为患。有人喷嚏不断,有人眼睛肿得像核桃。王晓琳便是其中之一,她戴着厚厚的口罩,红肿的双眼格外醒目,手中的纸巾不停地擦拭着流涕的鼻子。
26岁的程序员李秦长期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最近,他发现只要一接触灰尘,就会忍不住打喷嚏、咳嗽,严重时甚至呼吸困难。“我一开始以为是普通感冒,根本没想到是过敏。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我的过敏和长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这让我很担心以后的身体状况。”李秦说。
马莉教授介绍,从门诊统计数据来看,每年3-5月,华山医院变态反应科春季接诊患者数量最多的时候,其中40岁以下年轻人占了近一半。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春季过敏高发,而年轻人群体又成为“重灾区”?
“这可能与年轻人生活方式改变、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正值春季,年轻人户外活动日益增多,接触过敏原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同时,环境污染、生活压力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免疫系统,最终导致过敏高发。”马莉教授说。
原来,春季空气中的过敏原是引发过敏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花粉、尘螨、霉菌堪称最常见的“罪魁祸首”。春季,植物生长繁茂,空气中花粉浓度显著升高,极易引发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哮喘等症状。
除花粉外,尘螨也是许多年轻人过敏的重要因素。尘螨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床铺、沙发、地毯等都是它们的“理想温床”。春季气温升高、湿度增加,为尘螨繁殖创造了绝佳条件。春季潮湿的气候还为霉菌生长提供了便利。霉菌孢子在潮湿环境中释放并飘散在空气中,人一旦吸入,就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尤其是对呼吸道影响较大,容易导致哮喘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空气中的灰尘、宠物毛发皮屑等,也都可能成为过敏原,引发过敏症状。一些年轻人热衷养宠物,却没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宠物毛发皮屑在室内飘散,就可能成为过敏的潜在诱因。
此外,春季紫外线过敏的情况较为常见。当人体大量食用马兰头、荠菜等富含光敏物质的时鲜“春菜”后,若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受到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就容易引发过敏反应。
不过,马莉教授也指出,像李秦这样因生活习惯不佳导致免疫力下降,进而引发过敏的案例并不少见。熬夜、不当饮食都会导致过敏症状加剧。此外,过敏反应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史,子女患过敏的概率可高达70%;若只有一方有过敏史,子女患过敏的概率也有30%~50%。
华山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医师马莉。
世上没有“过敏神药”
面对过敏困扰,如何有效应对?马莉教授表示,首要任务是找出过敏原,这离不开精准筛查。
“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病史和病情安排相应检查,综合分析后做出准确诊断。”马莉教授说,目前,常见的过敏原检测方法有皮肤点刺试验、血液特异性IgE检测和皮肤斑贴试验等。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常见过敏原液体滴在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若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15~20分钟就会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血液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抗体水平,确定患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皮肤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如化妆品、金属、甲醛、橡胶等。
“对于频繁过敏的人来说,首要任务是找出过敏原,并尽可能避免接触。”马莉教授表示,比如对尘螨过敏,需要经常清洗并暴晒床上用品,对霉菌过敏的人,要多开窗通风,及时清理发霉物品;对狗毛、猫毛等过敏的人,要避免宠物进入卧室;对食物过敏的人,除避免食用过敏食物,还要仔细查看食品配料表和添加剂。
在明确过敏原并尽力避免接触的同时,规范治疗同样重要。过敏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轻微过敏可通过服用抗过敏药缓解;眼部过敏可用眼药水,鼻部过敏可配合鼻喷剂,皮肤过敏则使用外用药。专家特别提醒,如遇到眼睛肿成一条缝、口唇肿胀、呼吸急促或困难等严重症状,则应立即就医。
此外,免疫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对某些过敏原明确且无法完全避免接触的患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过敏患者,需要对患者身体状况和过敏情况进行严格评估。
专家提醒,过敏治疗必须在医生专业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也不要轻信毫无科学依据的偏方。
治疗过敏的药物种类繁多,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不同药物适用于不同症状和过敏类型,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但是,一些所谓的‘特效针’‘偏方’可能含有激素或其他有害成分,不仅无法有效治疗过敏,还可能带来严重副作用,如激素依赖、骨质疏松、代谢异常等。”马莉教授提醒,患者一定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生进行治疗,不要盲目相信没有科学依据的宣传。在门诊上,她就遇到过这样的患者,因为轻信网上偏方,自行服用含有大量激素的所谓“过敏神药”,起初症状有所缓解,但没过多久,就出现满月脸、水牛背等激素副作用,还患上骨质疏松,给身体造成极大伤害。
悬铃木飞絮。
对抗过敏,有法子!
除避免接触过敏原和接受规范治疗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和缓解过敏也至关重要。那么,应该怎么做呢?马莉教授给出建议:
年轻人要保证充足睡眠,每天保证7~8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稳定免疫系统。研究发现,长期熬夜的人,免疫系统中负责抵御病原体和变应原的T细胞功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增加过敏风险。
在饮食方面,要注重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例如,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草莓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过敏症状;而辛辣食物可能刺激呼吸道和皮肤,加重过敏反应。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但要注意在花粉浓度高时避免在户外剧烈运动,可以选择在室内运动,或者在花粉浓度较低的清晨或傍晚外出锻炼。
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因为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免疫系统,诱发过敏症状。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多年轻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这对免疫系统稳定极为不利。通过深呼吸、与朋友倾诉等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过敏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根治,但通过科学预防和治疗,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患者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显著提高生活质量。”马莉教授表示。
== 链接 ==
这些误区别再信
误区一:过敏扛一扛就能自愈
春季过敏症状包括皮肤过敏、鼻子过敏、眼睛过敏等。严重过敏不仅会导致眼睛、嘴唇肿胀,还有可能引发气道水肿,影响呼吸。部分患者甚至还会出现呼吸困难、气喘甚至休克的情况,危及生命,急诊中时常能遇到此类重症患者。
对于偶发且症状较轻的过敏,可能会自行缓解。但经常过敏的人,若不及时治疗,反复接触过敏原会导致过敏症状加重,累及更多器官,也会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及所花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误区二:过敏药吃多了会有依赖性
这种说法并不科学。过敏药并非成瘾性药物,服用过敏药是为了控制症状。若能明确过敏原并加以规避,减少复发,就无须长期服药。症状持续、未明确过敏原的患者长期服药,只是病情所需,并非药物依赖。
误区三:过敏和感冒傻傻分不清楚
感冒除打喷嚏、流鼻涕外,常伴有疲劳、头痛、发热等症状;过敏则多表现为鼻塞、鼻痒、打喷嚏、流鼻涕,还可能伴有眼睛痒、喉咙痒等多系统症状。如果每年固定季节出现这些症状,过敏的可能性较大。不过,患者自行区分确实存在难度,建议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
误区四:容易过敏和免疫力低下画等号
在不少年轻人眼里,过敏是因为免疫力低下,需要增强免疫力来对抗过敏。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过敏并非免疫力低的表现,而是免疫系统把正常、无害的物质误判为有害物质,进而产生的过度免疫反应。
过敏体质的人,免疫系统存在异常,接触特定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引发皮肤瘙痒、红肿,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过敏与免疫力强弱没有直接关联,盲目增强免疫力并不能预防或治疗过敏。比方说有些年轻人为增强免疫力大量服用保健品或过度锻炼,结果不但没改善过敏症状,反而可能因身体过度疲劳或营养失衡,使过敏反应更严重。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