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上海这个咖啡馆密度最高的街区之一,是如何玩转青春经济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剑平/图、视频
上海是咖啡之都,咖啡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散落在街区的知名连锁品牌与网红创新潮牌咖啡馆构成了街道独特的“烟火气”。
而咖啡行业的主理人、从业者、消费者以青年为主。可以说,咖啡经济是不折不扣的青春经济。
徐汇区天平街道是上海市内咖啡馆密度最高的街道之一,仅2.68平方公里的行政面积里就开设了多达149家咖啡馆。
走访这些咖啡馆前,徐汇团区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张海一度怀疑,它们会不会“打架”。调研过后,答案来了:独特性是它们得以百花齐放的秘诀。
充满复古情调的人文咖啡馆
成为青年趣缘社群的培养地
在徐汇团区委的主导下,天平街道团工委曾出炉了一份《关于天平街道咖啡行业经营主体和青年从业人员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天平辖区内的咖啡行业从业人员共计六百余名。其中,绝大多数店铺内从业人员均为青年。不少员工还是斜杠青年,咖啡师职业只是一部分,30%以上的青年拥有其他兼职。
毛姆礼帽Cafe Bar的主理人叶锋就是一名斜杠青年。下午时分,忙完本职工作,他推开店门,此时此刻,老顾客周洁正在自己固定的“专座”上专注办公。
1993年出生的周洁是一名软件测试工程师,工作时间弹性,可以居家办公。通常上午她会在家喂猫,下午一点多徒步10分钟到咖啡馆,在这里工作到傍晚再回家。
她喜欢这里宽敞的环境,几乎每个座位上都有插座,每次如果没有被占座,她都选择坐在固定的座位上,点上一杯最爱的“不要焦虑”。这样的作息已经维持好几个月了。在这里,她还会看到一些和她一样在店内办公的熟面孔。
其实,在此之前,她买过wework共享办公的次卡,一天的成本要100多元。显然咖啡馆的性价比更高。“在家待着很无聊。我还是喜欢在轻松的氛围里办公。”周洁告诉记者。
招呼完老顾客,叶锋开始巡馆,店内设计满溢复古文艺情调,重现19世纪欧洲文艺沙龙氛围。墙上挂着的是他的合伙人和他收藏的用玻璃框精心装裱的名人手札和信笺,店内陈列毛姆、安徒生、小仲马等文学巨匠的珍贵手稿与亲笔信。
与其说,这是一家咖啡馆,不如说这里是一处充满复古情调的文艺空间。店铺名源自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书架上有泛黄古籍、初版小说,角落摆放复古打字机,杯垫上印着作家名言,让客人仿若置身作家书房。
咖啡馆是去年6月份开张的,距离叶锋和合伙人原来的工作室不远。秉持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初衷,两人决定要开一家店,将部分藏品陈列其内。客人坐在店中,抬头可见曹禺、罗曼罗兰等名人书信,不用进博物馆也能和历史名人来个“时空对话”。
至于为何开一家咖啡馆而非蛋糕店、轻食店抑或奶茶店,原因是多元的。首先,合伙人喜欢喝咖啡,还会做手冲咖啡。其次,奶茶店的业态和人文收藏不太搭。再则,蛋糕、轻食店运营相对较复杂。
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做。店内陈设由其合伙人、身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的邱见负责,传媒出身的叶锋负责咖啡馆推广,而店长和咖啡师则负责产品设计和咖啡制作。
在开店之初,叶锋和合伙人心里也没底。店址所在的永嘉路上,几步之遥可能就有一家咖啡馆。但在评估后,叶锋想明白了,“适者生存,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我们花了20多年时间收藏的藏品是别人复制不了的。名人书信和咖啡馆结合的人文咖啡馆具有无法取代的独特性。”
得益于时尚博主、KOL的推广,去年开业前几个月,毛姆礼帽一度需要限流,店门外排着长队。
做一时的网红店很容易,想要“长红”却难。
为了给客人一个私密空间,店内设有一间摆设雅致的“毛姆书房”。咖啡馆自主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供顾客选购留念。同时,馆内还定期举办名人手札书信展览,目前店内正在开展“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书信手札展”,展示了胡适、冰心、林徽因、梁思成、张充和、张允和、丰子恺、巴金、曹禺等名人作品。
咖啡馆建有社群,分享最新的活动、折扣信息、饮品。馆方定期邀请文化大咖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学沙龙,形式类似于现在流行的学术酒吧。第一期沙龙,邀请了纽约大学的博士主讲西方艺术史。在叶锋看来,这一形式真正实现了文、商、展于一体,为文化爱好者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文化体验空间。
在这个人文咖啡馆里,叶锋和合伙人也收获了独特的人生经历。他们邂逅了为黑悟空做数字藏品的团队成员,萌生了将自家藏品数字化的念头。这里也迎来了北欧一款瓷器品牌的青睐,选择在店内做瓷器展示。
幸运的是,天平街道党工委、团工委在走访过程中,也挖掘出了这块青年人的新兴聚集地。随着咖啡馆挂牌青春小店·探潮成员单位,这里也成为青年趣缘社群的培养地。
小而美的咖啡馆
主打“放学经济”
QBOX咖啡馆主理人秦舒琪是一名1998年出生的海归青年。回国后的第一年她在一家大厂从事数据分析工作,之后毅然选择了裸辞。曾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她希望自己的咖啡馆能成为年轻人逃离忙碌工作的时间暂停器。
骑车在永嘉路上寻寻觅觅,很容易就错过这家门头不大,看上去有些不起眼的咖啡馆。店内只能容纳十余名客人,面积堪称迷你。
因为座位少的缘故,QBOX显然不能像毛姆礼帽等咖啡馆驻留更多的客人。秦舒琪的设想是:希望客人到店后打卡,了解咖啡文化。大家停留时间不长,喝完就走。
在考察了市面上的咖啡馆后,她选择将咖啡馆设计成赛博朋克风。装修时恰逢过年前夕,工人们都回家了。她选择自己刷油漆,自己定制亚力克盒子和贴纸,设计组装灯箱。
今年2月18日开业后一度客流稀少。正在发愁如何引流的她有次无意中发现几位中学生结伴经过咖啡馆。她上前采访了几位学生,了解到他们更青睐非咖啡因饮品。于是,针对学生群体又多设计了芭乐泡泡、草莓雾两款饮品。
店铺比邻第二初级中学、向阳小学、建襄小学,针对学生作息,秦舒琪试点推出「放学别走」特别行动:“工作日17:00-18:30,非咖啡饮品买一送一”活动,将咖啡馆变为课后社交与学习的“第三空间”。
事实上,这样的“放学经济”四处可见。据了解,天平辖区内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分布着20余所中小学校,街道尝试联合学校周边咖啡馆推出“学生套餐”“课后沙龙”“放学别走”等服务,可以售卖一些非咖饮品,吸引更多宝爸、宝妈等客户群体。结合学生作息,试点学生特惠时段,将咖啡馆变为课后社交与学习的“第三空间”。同时,依托辖区教育资源,由街道牵线搭桥,联合学校社团开展咖啡拉花体验、微创业讲座等活动。
开业两个月来,秦舒琪已经尝到了“放学经济”的甜头。接下来,她想赋予这个弹丸之地的空间更多的想象力。“我想将这里做成日咖夜酒的模式。”
至于是否要打造成连锁店,秦舒琪的回答是“精品咖啡馆很少做连锁,也没必要。这类咖啡馆贩卖的不是咖啡,更多的是主理人的喜好和空间设计”。
社区咖啡馆
链接人与宠物
Pocket Pocket口袋咖啡位于嘉澜庭口袋广场上,是一家名副其实的社区咖啡馆,主打社区友好。
原来,2020年嘉澜庭口袋广场落成后,需要引入一家咖啡馆。青年店主何凰棋与丈夫把经营理念提交给街道之后,街道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咖啡馆在正常营业的同时,也是口袋公园的管理者,负责维护广场清洁安全,规劝不文明行为,定期举办集市或小活动等。
咖啡馆规定,客人自带杯子可以减免3元。于是,店内的架子上密密麻麻摆放着三四十个自带杯。每个咖啡杯长得不一样,但咖啡师会娴熟地对号入座。很多客人每天都会光顾这里。
为了精简人手,口袋咖啡馆内只有一名咖啡师。“外人都羡慕我们的咖啡师可以在有猫猫狗狗的地方工作,太开心了,只有他心知肚明这份工作的艰辛。我们的咖啡师不光要做咖啡,更要捡拾不小心遗落的狗屎。”咖啡馆主理人何凰棋透露说,作为一名社区咖啡馆,需要兼负口袋广场运营。宠物友好既让人与猫狗能共享一处空间,也引发了一些社区矛盾。
口袋广场的含狗量之高出乎何凰棋的意料,不牵绳是养狗和不养狗居民之间最大的矛盾点。
何凰棋曾亲眼看到铁门的两头,两位女士僵持着,一名带着狗狗的女士对另一名带娃的妈妈说,“这是你的小孩,狗狗也是我的小孩。”
在何凰棋看来,宠物友好是双向的友好。是让人感到安全和放松的。“为此,我们会给养宠主人提供宠物便便收集袋,持续在社区内宣传文明养宠理念。”
在设立咖啡馆前,口袋广场的光顾者以中老年人为主。社区咖啡馆的诞生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纷至沓来。天气晴朗时,口袋广场聚集了许多人,他们围坐在喷泉、围廊、长凳上,赏喷泉、晒太阳、看书。
“很多咖啡馆都定义自己是社区咖啡馆。在打造口袋咖啡前,我对社区咖啡馆的定义是选址在小区门口,价格亲民。但现在的我颠覆了原来的认知。原来,一家社区咖啡馆可以成为客人们交流资讯、交换资源的场地。”
来沪创业多年的何凰棋也见证了这些年街区咖啡馆的起起伏伏。“2020年,我们刚承接社区咖啡馆的时候,整个街区的咖啡馆密度没现在那么高。这个行业之所以吸引了许多创业青年,一方面是其门槛较低。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就能开设一家咖啡馆;另一方面,更多的主理人选择了咖啡+,各具特色的咖啡馆得以百花齐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剑平/图、视频
策划:高玲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