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社交平台上爆火的护肤偏方,可能正在偷偷毁掉你的脸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天气渐暖,“美白祛痘”再次成为全网热词。打开社交平台,“几块钱祛痘”“1周白3个度”的笔记铺天盖地,维A酸祛痘、氢醌美白、痔疮膏去黑眼圈……这些看似省钱又高效的护肤“神招”,真的靠谱吗?对此,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皮肤科杨雅骊主任医师紧急提醒:这些网红偏方暗藏风险,可能正在悄悄毁掉你的脸!
◆ 维A酸乳膏、抗生素,真的一抹见效? ◆
维A酸乳膏、抗生素、过氧化苯甲酰……这些在医院皮肤科常用的祛痘药物,到了一些网红博主嘴里,却变成了“一抹见效”的万能神器。
怎么用?网络教程中,往往只轻飘飘一句“直接涂脸”。“事实上,专业医生使用这些药物时,会根据痤疮皮疹类型、严重程度,精准搭配用药方案,还会反复叮嘱使用方法和禁忌。”杨雅骊主任医师解释,以维A酸为例,医生会建议从低浓度开始,夜间使用,局部点涂,更适用于粉刺和炎性丘疹,因为该药有光敏性,日间全脸“刷墙式”涂抹,如果不做好防晒,反而会让皮肤被紫外线“暴击”,也可能会出现短时“反应性爆痘”,如果没能及时做好保湿修复等,长此以往便会出现“痘痘肌合并敏感肌”的尴尬境地。
作为非专业人员,往往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肤质,尤其在合并痘痘、过敏等皮肤疾病状态下,跟随互联网的盲目跟风,会导致怎样的后果?不少人涂完维A酸,眼周、口周先“遭殃”,红肿、脱皮找上门;还有人痘痘没消,反而加重了色素沉着。有网友哭诉:“跟着博主全脸涂维A酸,结果痘痘大爆发,整张脸又红又肿,后悔死了!”还有人因长期不当使用维A酸,皮肤变得异常敏感,连日常的风吹日晒都难以承受,不得不重新找到专业医院进行修复。还有一点,口服维A酸有致畸风险,备孕、孕期女性一旦误用,停药3个月后才能安全备孕。
据报道称,一位23岁的女生为了消除脸上的粉刺,看到网络博主推荐后,自行购买了0.1%浓度的维A酸乳膏全脸涂抹。由于没有建立耐受,也未采取任何防晒措施,短短一周,她的皮肤就出现了剧烈刺痛、大面积脱屑,甚至出现了渗液。就医后发现,她的皮肤屏障已严重受损,需要经过长达数月的修复治疗,才逐渐恢复正常。
“滥用激素药膏是常见的错误行为,尤其是在面部和外生殖器部位等,强效激素连续使用不能超过3-7天,否则容易依赖成瘾。一旦形成激素依赖,皮肤会反复出现红斑、瘙痒、脱屑等症状。”杨雅骊主任医师说,例如一些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在初期使用激素产品时,皮肤会迅速变好,但停用后就会出现“反跳”,皮肤问题比之前更严重。请注意:含激素成分药膏的商业名称中,常常含有“松”或“复方”字样,如“皮炎平”药膏的化学名称为“地塞米松软膏”,也就是含有激素的外用药;再如“酮康唑软膏”就是治疗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体股癣的药膏),如果是“复方酮康唑乳膏”,往往里面除了常用的“酮康唑”外,还含有丙酸氯倍他索(激素)和硫酸新霉素(抗生素),因此要慎用。
◆ 真有美白神药?小心是陷阱 ◆
说到美白偏方,氢醌(对苯二酚)堪称“重灾区”。在网红视频里,氢醌摇身一变成了“天天用也没事”的美白神药,完全无视它可能致癌、引发白斑病(不可逆色素脱失)的风险!
在一些网络店铺中,甚至能看到浓度远超安全标准的氢醌产品在售卖,不少消费者因缺乏专业知识盲目购买使用。“医学上,氢醌确实是治疗黄褐斑的药物,但必须严格控制在2%-4%的浓度,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通常连续使用不能超过3个月。”杨雅骊主任医师表示。
高浓度维C、果酸、水杨酸也没逃过“魔改”命运。专业医生会根据皮肤耐受性调整浓度和频率,但在网络教程里,却变成了“浓度越高越有效”“天天用才有用”。
结果,不少人跟风使用后,皮肤屏障彻底崩溃,敏感泛红、爆痘烂脸接踵而至。一位长期使用高浓度果酸产品的女士,原本只是想改善肤色暗沉,却导致皮肤变得又红又痒,还出现了大片的丘疹,经医生诊断为接触性皮炎,治疗过程漫长而痛苦。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快速美白效果,会在自制的“美白产品”中违规添加超标氢醌。有抽检发现,部分宣称“天然草本”的美白面膜中,氢醌含量超标数十倍。
“长期使用这类产品,不仅会导致皮肤出现永久性白斑,还可能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杨雅骊主任医师提醒,别盲目叠加维A酸、果酸、高浓度维C等成分。这些成分各自都有独特的作用和适用范围,随意混合使用,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会增加皮肤的负担,导致屏障受损。例如,维A酸和果酸都具有角质剥脱作用,同时使用会使角质层过度脱落,皮肤失去保护;高浓度维C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与其他成分混合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对皮肤有害的物质。
◆ 奇葩偏方离谱,别做实验田 ◆
牙膏祛痘?痔疮膏去黑眼圈?这些脑洞大开的偏方,很多时候只是偶发的个例现象,并不适合所有患者的通用护肤宝藏!牙膏中的薄荷、氟化物会刺激皮肤,破坏屏障;痔疮膏不仅对黑眼圈无效,还可能导致眼周过敏;更夸张的“鸡尾酒疗法”,把激素、抗生素、维生素随意混搭,轻则红脸脱皮,重则直接变成“激素脸”。
据报道,一位年轻女孩为了快速祛痘,将多种药膏混合涂抹在脸上,短短几天,脸部就出现了大面积的红斑、肿胀,还伴有灼烧感,最终被诊断为药物性皮炎,不得不接受系统的治疗。为啥有人说这些偏方有效?专家揭秘:很多皮肤问题本身就有自愈性,比如轻度痤疮,就算不用药,适当调整护肤产品和注意休息,也可能慢慢好转;再加上心理作用(安慰剂效应),让人误以为是偏方立了功。
还有些偏方里含有强效成分(如激素),虽然能快速消炎退红,但长期使用就像“饮鸩止渴”,最终引发更严重的皮肤问题。一旦形成激素依赖性皮炎,皮肤会变得非常脆弱,对激素产生依赖,停用后症状就会反弹,治疗难度极大。常常出现“一用就好,不用就犯,越用越差”的皮肤恶性循环。
“从皮肤生理学角度来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皮肤表面的皮脂膜、角质层等共同构成了皮肤屏障,起到保持水分、抵御外界刺激的作用。”杨雅骊主任医师表示,而这些奇葩偏方,无论是成分刺激还是错误的使用方式,都会直接破坏皮肤屏障。例如,牙膏中的表面活性剂会过度清洁皮肤,导致皮脂膜受损;痔疮膏中的成分与眼周皮肤的耐受性不匹配,极易引发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请及时停用过敏的可疑产品,不要再过多去用更多复诊的护理产品,防止患者因此时的高敏状态,出现更多的过敏现象。此时最忌讳的就是,胡乱用药,越用越错。
◆ 天气了,护肤别踩坑 ◆
除了网红偏方,夏季护肤还有常见误区。很多人认为夏天皮肤出油多,只需要控油不需要保湿,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皮肤出油可能是缺水信号,当皮肤缺水时,皮脂腺会分泌更多的油脂来进行自我保护,所以需选择轻薄保湿产品,为皮肤补充水分,维持水油平衡。从皮肤水油平衡机制来看,皮肤中的水分和油脂相互关联,当水分不足时,皮脂腺会自动调节,增加油脂分泌。
频繁使用吸油纸,会越擦越油。吸油纸虽然能暂时吸走面部的油脂,但过度使用会破坏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导致皮脂腺误以为皮肤缺乏油脂,从而分泌更多的油脂,形成恶性循环。建议每日使用吸油纸不超过3次,且使用时应轻轻按压,避免摩擦皮肤。
高温天气下,皮肤容易出汗,很多人会选择清洁力强的产品频繁洗脸,但这样会洗掉皮肤表面的天然保湿因子和油脂,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皮肤变得敏感、干燥。理想的洁面产品应选择温和的氨基酸类洗面奶,甚至只是简单的清水冷水洗脸,早晚各清洁一次即可,出汗后可用清水冲洗。
隔离霜不能替代专业防晒霜。隔离霜的主要作用是隔离彩妆、灰尘等,其防晒效果远不如专业的防晒霜。想要有效防晒,必须使用专业防晒霜,并且每2小时补涂一次。根据《中国皮肤防晒专家共识》,日常通勤应选择SPF30、PA+++的防晒霜;长时间户外活动则需选择SPF50、PA++++的高倍数防晒霜。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最简单靠谱的防晒就是口罩帽子眼镜等全方位遮挡,包括车里、办公室的幕墙下,都是防晒容易忽略的盲区。
柠檬敷脸、黄瓜片贴脸等DIY护肤,也许并无明显美白疗效,且容易引发过敏。这些天然食材中可能含有一些刺激性物质,而且未经处理和提纯,直接敷在脸上,皮肤难以吸收,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还有一点,别轻信国内外各种网络代购处方药,如高浓度氢醌,真假难辨,风险极大。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药品监管标准不同,这些代购药品的质量难以保证,而且缺乏专业的用药指导,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部分代购药品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或者保存条件不当导致药物变质。同时,不同人种的皮肤特性存在差异,国外的药物不一定适合国人的肤质。”杨雅骊主任医师提醒,护肤没有捷径,与其跟风交“智商税”,不如找专业医生咨询,选对产品、用对方法,才能真正养出健康好皮肤。因此,“精简护肤”的基础上,联合适应不同年龄的医美和微整策略,才是科学抗衰的正确选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