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数字时代,让阅读融入生活的每一处缝隙
2025-04-22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各地通过讲座、书展、读书会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然而在快节奏、碎片化的现代社会,坚持阅读并非易事,它需要强大的内驱力。相比集中式的推广活动,更重要的是让阅读融入日常生活,内化为人们主动的精神追求。

那么如何让阅读突破“节日限定”,成为一种习惯呢?答案或许藏在阅读方式的变迁之中。新近出炉的《2024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呈现了当代人阅读方式的深刻变革。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平均每年阅读10.03本书,综合阅读率达到97.15%。这里的“综合阅读”,囊括了纸质阅读、电子书阅读、有声阅读及视频阅读。其中,电子书阅读率连续三年占据榜首,市民为数字阅读付费的意愿愈发强烈。此外,超过半数的市民对视频讲书持积极态度。另据上海图书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阅文集团共同发布的《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用电子屏幕读书”正成为年轻人主要的阅读方式。

趋势是明显的。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Z世代对屏幕比对书页更感亲近,于是他们减少了翻阅纸质书的时间,转而拥抱电子书、有声书及视频讲书。

对此,社会应当予以理解。要知道,阅读载体和方式的变化是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从古老的竹简帛书,到后来的纸质书籍,再到方兴未艾的数字阅读,人类的阅读形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屏幕与书页并非“有你无我”的对立关系。其实,它们都承载着知识,满足人们不同场景、不同偏好的阅读需求,完全可以并存。

因此,我们要打破“纸质即正统”的刻板认知,尊重不同的阅读形态。事实上,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数字阅读,尊重代际间阅读习惯的差异,因势利导,有助于打破代际隔阂,让热爱阅读的风气实现跨代际传承。

换言之,我们要做的,是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中汲取知识。今天,当年轻人在电子书上划重点、在视频中做笔记、在知识社区头脑风暴,何尝不是新时代的“囊萤映雪”?与其纠结“屏上阅读是否正宗”,不如搭建桥梁——用数字技术进一步降低阅读门槛,让不同载体的阅读都能通向智慧的彼岸。

一个理想的“阅读社会”不应拘泥于具体阅读形态,而是让大家各显其能,营造持续、浓厚的阅读氛围,将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内化为个体的精神底色,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进而在人生各个阶段都能从阅读中汲取养分。这也能培育更多终身热爱学习的个体,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拥抱数字技术,打破载体与形式的限制,以契合Z世代阅读习惯的新形态,让阅读融入生活的每一处缝隙,这是数字阅读为我们勾勒的新图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