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民营企业“出海”,上海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为民营企业“出海”保驾护航,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4月22日召开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上海正在多方面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 37家维权援助站护民营企业“出海” ◇
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对企业“出海”遇到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会做好怎样的支撑?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表示,民营经济是推动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围绕促进民营企业更好投资、更优发展,市知识产权局将强化严格保护,护航民营企业创新。
市知识产权局已出台电商平台、医药采购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指导电商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标准化建设,将300多家民营企业的400多件商标纳入重点商标保护名录,通过联合执法、网络监测等措施强化精准保护。
同时靠前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需求,在上海设立3家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37家维权援助工作站,在7个重点贸易投资国家设立上海企业海外知识产权服务站,建设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信息平台,并建立了近百人的专家顾问团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海外纠纷。
促进有效运用,赋能民营企业发展。芮文彪介绍说,本市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沉睡专利”向民营企业实施转化。组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支持民营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共享保护,组建若干重点产业专利池,探索知识产权开源共享新模式,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建设。联合多部门出台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系列政策,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机制和“保证金”制度,助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以专利工作试点示范单位创建及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等项目为抓手,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惠及民营企业1300多家次,2家上海民营企业摘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
优化服务供给,助力民营企业成长。支持在科技型民营企业集中的园区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集中托管项目,为民营企业提供低成本、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实施知识产权公益性数据库服务项目,每年惠及中小企业200多家。
◇ 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支撑 ◇
即将到来的今年知识产权宣传周,主题为“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上海也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上推出创新举措。
芮文彪介绍说,上海开展的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试点工作,截至今年4月21日,共受理登记申请409件,发证289件。其中,有243个数据产品实现许可收益20.66亿元;161个数据产品在各交易机构挂牌交易,交易总额33.53亿元。
为健全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去年7月,本市成立上海市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委员会,组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专家库,支撑专利侵权判定咨询等工作,针对性强化了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技术支撑。
通过优化服务供给,提升保护效能。拓展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IPC分类号,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通过专利快速预审通道加快专利授权。发挥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效率高、成本低、专业性强、程序简便的特点,依法高效保护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开展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试点,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通和数据价值充分实现,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市知识产权局还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企业专项调研,聚焦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知识产权归属及侵权责任界定、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等深化研讨,加强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企业专题培训,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深专家等指导企业更好开展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布局。
芮文彪表示,下一步还将更好指导发挥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专委会等作用,支持人工智能企业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助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 重拳打击侵权案件防“内鬼”“李鬼” ◇
前阶段,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评选产生了2024年上海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芮文彪表示,这些案例呈现涉案金额较高、警示作用较强、平等保护中外企业权益三大特点。如上海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侵犯劳斯莱斯注册商标专用权及商业混淆系列案,有效保护外资企业在沪合法权益。上海海关查获出口太阳能板侵犯商标专用权案,有力维护了“中国制造”国际声誉。
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曹洁表示,近年来,上海法院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司法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去年共审结侵害发明专利、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等技术领域侵权纠纷案件5272件。进一步加大对恶意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去年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总金额1.1亿余元,同比增长132%。
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陈子龙介绍说,2024年,上海市检察机关共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744件,同比增长近三成,批准逮捕584人,提起公诉1702人。不断加强对创新成果与创新过程的保护,特别是对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商业秘密的保护。2024年,上海检察机关受理侵犯商业秘密类犯罪案件29件53人,成功办理了多起商业间谍案以及全国首例人工智能领域侵犯商业秘密案等,涉及集成电路、人工钻石、新能源技术、特种设备、食品配方等高新技术领域。
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总队长胡斌勇表示,近年来,上海地区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主要表现为两类情况,一是“内鬼”窃取商业秘密;二是外部的“李鬼”实施侵权假冒。对此,警方的行动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打源头、端窝点、摧网络、断链条”。窃取商业秘密的,从窃取者到使用者,团伙成员一起抓;侵权假冒的,从材料、加工、仓储、销售各环节击破,上游下游一起打。上海警方会同市工商联已在全市成立共17家“蓝鲸”护企工作站,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