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共赢蓝色未来,培育创新航运人才?上海高校这样做
2025-04-23 青年

参赛团队代表在上海赛区决赛留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如何共赢蓝色未来,培育创新航运人才?今日,以“共赢蓝色未来:中国方案与世界愿景”为主题的首届“海洋命运共同体”上海论坛在上海海事大学举行。与此同时,作为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的上海高校,上海海事大学在海洋航运人才培育的道路上,已开启以赛促学的创新培养模式。

交流互鉴

壮大“朋友圈”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6年来,这一理念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深化。此次论坛邀请来自海事、海洋领域的大专院校、港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近200名专家与会。

在主论坛上,国家安全学专家、资深外交官、国际问题专家围绕民间外交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挑战、当前国际形势与海洋秩序等展开深入探讨。与会者认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超越了“零和博弈”为特征的传统海权思想;这一理念弘扬了中华海洋文化的优良传统,蕴含“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东方智慧;这一理念为我国深化海洋交流合作注入了新动能,推动加强交流互鉴,提供公共产品,壮大“朋友圈”;这一理念承载着完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中国主张,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现场还发布了2025“海洋命运共同体”上海论坛倡议。与会者呼吁“守护蔚蓝家园,共赢蓝色未来”,倡导“提升海洋安全意识,规范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交通安全、有序、畅通,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上和平稳定”。此外,论坛上,“守护蓝色家园,共赢蓝色未来”第一届大学生讲海洋故事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同期启动,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主论坛举办当天,还配套推出四场圆桌论坛,聚焦“共促海洋发展”“共襄海洋治理”“共推海洋合作”“共护海洋安全”。与会者探讨了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清洁能源利用,包括依托深海科考、碳汇交易等创新方式,推动“蓝色经济”转型,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聚焦多边磋商机制构建、数字治理工具协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推动海洋责任共担;探讨通过区域海洋合作机制创新等,以创新协作破解海洋治理“碎片化”难题和维护海洋安全的治理之道。

以赛促学

培育航运海洋人才

如何培育出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航运海洋人才?以赛促学,上海海事大学让学生们在头脑风暴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实践中掌握行业知识。记者了解到,近日,教育部公布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奖名单,上海海事大学学子凭借两个创意项目获国家级铜奖。

在波澜壮阔的海上考察中,获得创新项目的灵感;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创意项目的灵感种子悄然生根发芽……“项目的起点是一次偶然的海上考察。当我们团队了解到风电设备因腐蚀导致的寿命缩短问题时,便决心用技术破局。”负责《风翼侦观——海上风电外表腐蚀检测先导者项目》的经济管理学院的张毅皓介绍,该系统堪比一名“诊断师”,通过融合多传感融合技术、高性能图像处理算法与智能分析模型,能够适应复杂海况环境,实现对风电设备腐蚀状况的精准识别与动态监测。

在张毅皓看来,项目从一纸构想到顺利研发,离不开学校为项目提供的“基础实验实训中心苹果树工坊平台”等实验场地,同时也在产品创新和专利的申请方面提供了帮助和支持。“目前项目已经申请了多项专利,并且已经与相关行业的公司进行了产学研合作的对接,在未来会继续完善该项目,拓展更多的功能。”

“当我们目睹工人在如同蒸笼的高温密闭环境中进行高强度焊接作业时,便萌生了用自动化技术替代人工的构想。通过调研,在与工训中心导师交流后,初步提出了项目构想,吸引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负责《深蓝智匠——多功能船体“分段”装配自动化先行者》项目的信息工程学院学生陈昱回忆道。与现有船舶制造工艺相比,陈昱团队自主研发的多功能船体自动化“分段”装配机器人,犹如船舶制造领域的“超级工匠”,在智能识别与不定向焊接技术上更具前驱力。陈昱说:“学校和企业的支持都是团队前行的坚实后盾。在工训中心导师的指导下,团队历时两年完成技术攻关,并与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将系统投入实际生产场景验证。学校的苹果树工坊平台提供了硬件支持,企业的真实数据则让技术迭代更具针对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