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青年陪诊师,架起暖心桥
2025-04-2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视频 (除署名外)

白天,子女们忙于工作,老人就诊时无人陪同,这一难题成为众多家庭的痛点。自去年起,经过首批培训的陪诊师开始接单。这些陪诊师来自各行各业,有养老机构的从业者、医护人员、物业管家,还有灵活就业者。

在陪诊师的队伍中,青年的身影越来越多。年轻人为何积极投身于这个新兴职业?记者分别采访了三位来自不同行业的陪诊师,探寻其中缘由。

松江养老从业者刘庆健:

一头连着就诊老人,一头接着现代科技

刘庆健为老人介绍医院信息。

在为87岁的老父亲预约陪诊师刘庆健前,62岁的孙阿姨想不到当天出现在眼前的是名90后小年轻。

“没想到陪诊师这么年轻”,这是孙阿姨的第一印象。等到陪诊流程全部完成后,她对这位正推着父亲轮椅的小年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办事靠谱,服务专业。

在松江区叶榭社区医院看到陪诊师的推广介绍后,孙阿姨心动不已。她的老父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独自带着父亲看病,对身为低龄老人的她来说,着实有些吃力。父亲思维混乱,常常走着走着就没了人影。每次看病,孙阿姨都提心吊胆。多了一个陪诊师,相当于多了个人照看父亲。

在经过充分的诊前沟通后,刘庆健得知老人腿脚不便,于是便提前租赁好了轮椅。在松江区中心医院门口接到孙阿姨和孙爷爷后,刘庆健搀扶着老人坐上轮椅,旋即来到电子挂号机前,熟练地完成自助挂号流程。随后,他推着孙爷爷来到全科诊室。老人是因为脑梗引发的阿尔茨海默病,通常来说应该挂神经内科的门诊。不过考虑到家属的需求是为老人拍片,所以刘庆健为老人挂了排队就诊人数较少的全科门诊,这样一来便大大节省了就诊时间。这也是他经过多次陪诊后摸出的门道。如今,随着在医院里穿梭的频率日渐增加,他甚至能熟门熟路地说出哪家医院的哪台电梯排队的人较少。

刘庆健在自助挂号机上为老人挂号。 

这次陪父亲看病的经历让孙阿姨感觉到了陪诊师的专业。以前带孙爷爷看病,她不得不叫上自己的儿子,“但孩子平时上班很忙,经常没时间。”孙阿姨无奈地说。孙阿姨的大哥已经去世,姐姐年事已高,平时陪父亲看病的重担就落在了她和她儿子身上。

医院里,诊室在三楼,做CT在底楼。孙阿姨既不清楚做CT的流程、科室的位置,也不懂如何在机器上操作。对她这个年纪的人而言,楼上楼下地跑,四处问路,实在吃力。更尴尬的是,儿子不在时,父亲要上厕所,她根本没法进去帮忙。

可这次有了陪诊师,情况截然不同。陪诊师熟练地穿梭在各个楼层,熟知每个科室的位置,操作机器也得心应手。他全程代劳烦琐事务,孙阿姨只需安心守在父亲身旁。“陪诊师真是帮了大忙!”孙阿姨感慨,“以后我会考虑长期购买这项服务,毕竟,儿子请假一天的成本还不止300元。”

陪诊师职业化任重道远。图为刘庆健展示自己的证书。

孙阿姨口中的小年轻刘庆健,目前在松江区依护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去年9月份考取的陪诊师证书。去年10月份,他开始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代配药和陪诊,平均每周会接单一到两次,迄今已经陪诊了几十次。

刘庆健本科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起初在金融行业工作。2015年,经朋友介绍转行进入养老行业。他十分看好陪诊师这个新兴行业的前景,认为陪诊也属于养老服务的范畴。“从宏观来讲,现在医院里四处都是智能设备,挂号、取报告都能自助完成。”刘庆健觉得陪诊师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就诊老人,一头接着现代科技,“帮助老人完成线上预约、电子支付等琐事,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能提高医疗机构的效率。”

在参加培训前,刘庆健觉得陪诊很简单。然后,培训过后他才发现,这个新职业需要很强的专业性。“陪诊工作是多线程的,是医生与患者间协调沟通的润滑剂。陪诊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突发情况,要有急救处理的能力,这份工作能锻炼个人的沟通和应变能力,这些能力不管以后做哪一行都是必不可少的。”他说。

徐汇物业管家耿林林:

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

耿林林(右)和同事陪老人挂号。受访者供图

1996年出生的耿林林,是中鹊物业的一名物业管家。今年3月末,历经培训考核,她成功获得陪诊师资质。

耿林林日常工作的徐汇区古美小区,老龄化特征显著。在这个小区里,60岁以上业主的占比高达41%。对于不少老年业主而言,去医院看病常常面临诸多不便,因此陪诊服务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刚需。

刚考出资格证,耿林林就接到了一单——85岁独居老人蔡奶奶申请陪诊服务。

问诊过程中,蔡奶奶的情绪陡然崩溃,泪水夺眶而出,她边抹着眼泪边倾诉,这两年,自己每日都要吞下五六种药。那密密麻麻的药瓶,日复一日的服药流程,让她觉得日子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看不到尽头,内心满是难受与无助。耿林林目睹此景,立刻与身旁的同事一同开导老人:“我们遵医嘱好好用药,会越来越好的,放宽心。”

将蔡奶奶送回家后,耿林林仔细地把每种药的服用时间、剂量,一笔一画写在药盒上。老人特别开心,称有人陪她讲讲话心里好受多了,之前找的阿姨总是嫌她烦,不怎么跟她讲话。

这次陪诊经历,让耿林林深受触动。她感慨道:“感觉陪诊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像蔡奶奶这样的老人,有人愿意耐心听她们倾诉,细心安排好用药这些事儿,比什么都重要。我认为陪诊更需要专业和温度,希望用我的服务,让每个独自看病的老人都不再孤单。”

其实,在接受培训前,耿林林原以为陪诊流程和自己平时看病一样。没想到培训后才发现里头的门道很多。陪诊前、陪诊中、陪诊后有严格的流程规范,比如需要做诊前沟通,制订就诊方案,做好挂号分诊等。

杨浦护士李秀琴:

职业含金量:陪诊不等同于跑腿

李秀琴陪老人看病。受访者供图

1992年出生的李秀琴是上海市杨浦壹家康养老服务中心的护士,主要为家床服务老人做健康管理。去年考取陪诊师资格证的她十分看好这个新职业。上海是一座老龄化城市,许多独居老人、孤老面临看病难。“就拿90多岁的高龄老人而言,他们的子女普遍都70多岁了。带父母看病有心无力。”李秀琴说。

“其实前几年我就听说过陪诊师,但也是从去年开始,上海有了正式的培训和考证。”本职工作是护士的李秀琴认为,多一张陪诊师的证书,自己的职业含金量也会上升,毕竟多一张证便多一项选择。“上课的时候,老师也讲述了护理方面的知识,我本身就是学护理的,感觉重温了一下专业知识,对于从没接触过护理行业的素人学员来说可谓是受益匪浅。”

事实上,她所在的养老机构十分鼓励护理员和护士考证,继去年十来名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后,今年又有十几人报名。而报名学员的年龄也趋于年轻化,甚至出现了00后的身影。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实践过程中,李秀琴也感到了这份新职业的含金量。“陪诊不等同于跑腿。需要诊前询问老人有什么基础病,带好血压计,血糖高的还要考虑带零食,天冷要提醒添衣,行动不便的要提前准备好轮椅。如果老人突发情况,要懂一些急救知识。陪诊前还要对老人情况进行评估,如果风险等级高的话,建议监护人陪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除署名外)

策划:高玲 陈诗松

编辑:郭佳杰 张红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