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圆满收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近日,第五届“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金山区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主题团日活动举办。金山区委书记刘健、团市委书记上官剑出席。来自全国26所高校的青年学子、设计专家学者以及各界青年共200余人参加。
◆ 青年设计师为乡村振兴赋予活力 ◆
大赛举办五年来,已覆盖沪苏浙皖120个设计需求点位,吸引全国108家单位、近7000名青年设计师提交1600余幅设计方案,先后获国家乡村振兴局函复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指导支持,成为长三角地区设计类高校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平台。
第五届“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针对金山区、江苏江阴、浙江平湖、安徽霍邱四地的12个空间类需求以及8个物产类需求,面向全国设计类院校学生及青年设计师公开招募设计方案。大赛启动以来,得到全国41所设计类高校和9家社会机构支持,参与师生、青年设计师逾2000人,累计收到近460套设计作品,为乡村改旧焕新赋予了蓬勃的青春活力和发展动力。
本届大赛亮点和成绩更加突出。大赛作为唯一乡村设计类项目成功入围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发起的“上海设计100+”。去年,大赛特别邀请了来自海峡两岸的70余名大学生成为特邀体验员,就农耕文化与创新设计开展热烈的研讨交流,为两岸美丽乡村建设埋下希望的种子。
大赛先后开展了现场踏勘、团队设计、专家评审、线下巡展等活动,通过两轮专家评审,共计100件参赛作品入围本届大赛优秀作品。活动前一天,23组团队作品进行了精彩激烈的总决赛路演。
最终,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重峦——上海金山兴塔村民宿设计》和来自东华大学的《瓜田历夏一内府农业西瓜园节点改造》获得乡村空间设计类一等奖,来自东华大学的《白龙神画——白龙糕品牌门店系列VI设计》和来自上海杉达学院的《“我为乡村种风景”农产品系列包装设计》获得本土物产类一等奖。
◆ 大赛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
设计作品的转化和落地始终是“我为乡村种风景”大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年设计师通过项目实践提升专业认知,乡村则因青年创意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动能,这种双向赋能机制是赛事吸引青年广泛参与并赢得村民支持和点赞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赛采取地方点题、青年答题、村民阅卷的形式,让设计成果转化更具生命力。比如,在征集本土物产类设计点位时,重点聚焦农业合作社、涉农小微企业、乡村旅游公司品牌力不足、包装简单粗糙等难题,针对性征集IP打造、LOGO美化、包装设计、国风文创等设计,助力涉农主体节本增效。在设计前,大赛组委会组织设计团队深入乡村,访问村民、查看现场、拍摄建筑,了解乡村实际需求。设计作品成型后,让优秀作品走进乡间田野“晒风景”,接受村民的点评检验,进一步把设计成果写在乡村大地。
活动现场,一场圆桌访谈呈现了大赛5年来为乡村和青年带来的变化。“乡村绝非时代的背影,而是通向未来的答案。我们种下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乡村的未来与希望,希望未来更多青年与资源能流向乡村,让乡村风景更迷人。”村民代表盛春林说。
大赛全过程参与了枫泾镇下坊村整体风貌设计、下坊村新门头、民宿新改建等项目,助力下坊村成功创建2021年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2024年负责设计并成功落地转化南陆村稻田景观小品,助力成功创建2024年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枫泾“叶聚兴”粽子和廊下“八月香”稻米,借助大赛设计的产品在赛后均已转化投入生产,上市至今已分别取得30万和300万的销售额,为农产品推广插上品牌翅膀。
青年为乡村焕新赋能,乡村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揭牌设立“沪派江南”新元单元采风创作基地以及金山农民画院教学实践基地。在市规资局首批“沪派江南”风貌保护传承试点的枫泾新元单元,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设立了基地供学生设计创作采风,赋能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还联合高校力量,助力青年农民画人才培养和农民画传承升级。
作为大赛5周年成果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教授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原社长沈元勤共同签约出版“我为乡村种风景”主题丛书,为更多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用更多卓越的设计作品赋能乡村提供思路和技术指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