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归还“份子钱”,是对僵化观念的一种松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五一”小长假是婚礼热门档期,值得关注的是,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关于“红色炸弹”出现了一种新现象,主动退还婚礼“份子钱”的年轻人多了起来。这种乍一看像是撇清人情往来的行为,却在年轻人眼里成为了温馨故事,这归结于他们对传统礼金习俗的反思,现身说法地向社会传递对人际关系弱化物质衡量的价值观。
“当时很开心收到你的祝福,我想趁五一提前返还礼金,纯粹为节日增添快乐。”有网友晒出朋友主动退还三年前礼金的聊天记录,短时间收获千余条评论,绝大多数人表示赞同。还有网友结婚八年,惦记着当年收到的礼金仍有没机会还的,于是趁着节日这个用钱高峰期,主动退还给对方……类似帖子层出不穷,不难看出,年轻人欣然用个人经历发声,并希望更多人认同这种行为。这与几年前流行的礼金“互免”举动一脉相承,年轻人从口头约定的默契,到如今主动出击的行为自觉,松动了程式化的人际交往,重塑了对祝福的定义。
究其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社会结构变化,年轻人的社交圈比老一辈更大,人际关系网也更复杂。与此同时,不少年轻人享受孤独,对人际交往并没有高需求。
曾经,年轻人苦“份子钱”久矣,有人直言,份子钱是照妖镜。此言不虚,份子钱不仅是经济负担,还因不同目的而被迫不断加大金额,沦为攀比和衡量得失的工具。最近,一对年轻人将自己的婚宴场地设置在某快餐厅,浏览量达数百万。网友们的好奇里逃不开“份子钱”:“宾客们的份子钱能否吃回本?”当事人直言,“不能,我觉得礼金是祝福和心意,算计来算计去真的很累,也会徒增烦恼。”可见,大家不一定讨厌份子钱本身,而是讨厌僵化的人情负担。
甚者,面对“份子钱”这一本该动态平衡的金钱往来关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不讲武德”的行为进一步加重负担。除了晚婚、不婚等客观因素,有人看到婚礼邀请却故意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年轻人决定不像父母辈一样吃哑巴亏,而是主动追讨未被回礼的份子钱,撕破人际关系的“面子”。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但无论是主动退还的“智”,还是主动追讨的“莽”,抑或是对婚礼形式的“整顿”,都是年轻人对礼金习俗注入理性与新意的一种尝试。多年前,一位复旦教授因一句“朋友是无用的”引发质疑,她解释“无用是无功利之用”。受固有观念影响,大家做事向来强调“有用”,“份子钱”显然是“有用”的。如今,年轻人挣脱出“份子钱”的“功利之用”,回归真挚的情感联结,算是做了一桩真正的“无用”之事,为社会习俗的正向引导提供全新视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丁文佳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