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小长假,上海的艺术气息有点浓
2025-04-29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素为上海艺术展览旺季的起始。从今年的这个“开头”来看,上海的艺术展览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在这里可以看到,不仅可以看到青年摄影社区的活跃,看到主题创作的热情,当然也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深邃。

  ◆  “地里的人”云集上海市群艺馆  ◆  

上海有个汇集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环行地”摄影社区,目前有成员3900多人。这个活跃线上的摄影社区,这次在上海市群艺馆举行了首次线下展览。展览4月2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共展出392张摄影作品,参展人多达200余人,以静态影像、访谈片段、创作手记、社群互动记录等多元形式,将一个摄影社区生态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群艺馆和“环行地”摄影社区联合主办。走进现场,第一感觉就是“碎”——墙上贴满了照片,把几乎可以用上的地方都用上了,但却“碎而不乱”,这些摄影展品串联起几条脉络,延伸到城市、国家,乃至世界。

东方明珠映在窗玻璃上成为一个剪影;一根电线杆从一片红瓦老房子穿越而过,远处,陆家嘴天际线矗立在灯火阑珊处;从一张墙纸的破洞里窥见陆家嘴的高楼大厦……这些大都会的摄影作品都来自上海土生土长的自由摄影师小徐师傅。

“对于这么多纯粹享受拍照的朋友,我总喜欢亲切地称他们为‘地里的人’。”“环行地”摄影社区创办人、图片编辑、策展人一万兄笑言。这些“地里的人”中,有青春懵懂的学生,有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有兼顾家庭与事业的中年人,也有退休清闲的年长者,但他们都能在社区里找到同好者,毫无障碍地交流,共同探讨摄影带给自己的美妙体验。

里约是“地里”的90后女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过去五年她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反反复复前往南疆拍照。问她为什么喜欢去南疆,她回答:“因为他们总是在问:你什么时候来?”后来她总算明白,塔吉克语是不说“我想你了”的,这句话应该就代表它了。短篇是一位重症监护室护士,去杭州工作的第一年还未能冷静看待监护室里的生与死,“回到家除了睡觉就是消化这些情绪”,于是他买了一部相机希望能到处走走,排解压在心头的情绪。他的作品关注细节,温暖而宁静,目光聚焦身边的人或事。

主办方表示,摄影是记录、是表达、是对抗虚无、平庸的方式,作为“环行地”的首个线下影像年展,“环行的人”既是对过去十年的一次回望,亦是对未来可能性的开启。展览将持续至6月2日。

  ◆  用艺术呈现“平凡中的伟大”  ◆  

在“五一”前夕,“时代先锋——庆祝工会百年艺术展”4月29日在浦东新区工人文化宫揭幕。此次展览也是上海贯穿“五一”长假的重要展览。

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也是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此次展览以“时代先锋”为主题,特邀来自上海的12位优秀艺术家,通过30件涵盖绘画、雕塑、装置等形式的作品,以直观生动的艺术语言,诠释中国工人阶级与工会在百年奋斗中的先锋作用与历史贡献。

根据作品的题材,展览分为“建设与奋斗”“梦想与未来”两大篇章。前者中的作品既包含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又有来自后工业时代的个体凝视,以微观视角展现“平凡中的伟大”。后者中的作品突破对生产劳动场景范畴的描绘,转而将目光投向工人的日常生活与更真实的精神世界,通过某些带有象征性的场面,捕捉社会变迁对工人个体的影响。艺术家们通过个性化表达,展现工人阶级从“体力奉献”向“智慧创造”的转型升级。

此次展览由浦东新区总工会主办、浦东新区工人文化宫承办。事实上,工人题材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创作的一个亮点。主办方告诉记者,此次展览以丰富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语言,生动诠释了“时代先锋”这一主题,既彰显着工人阶级自力更生、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奋斗精神,也呈现出其多姿多彩的生活图景与精神追求。通过艺术与历史的对话,为观众铺陈出一幅工运百年的壮丽画卷。

  ◆  在上海看贺兰山下“桃花石”  ◆  

作为今年“五一”小长假上海艺术展览的最大亮点,“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4月29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展览名中的“桃花石”是古代中亚对中国的称呼——在他者的视野中,辽宋夏金是一个完整的共同体。此次展览聚焦于“中国”这一概念,通过大量实物彰显出辽宋夏金时期西北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

此次展览为该巡展首次来上海,共汇聚了来自西北的120余件展品,近三成展出文物为一级文物,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碗、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等,涵盖多种器物门类,有近三分之一的展品是国家一级文物。

其中第一单元“共逐‘中国’之统”,通过相关文献记载,体现出西夏在政治方面对“中国”的认同,以及党项族与汉族“华夷共祖”的观念。观众能够从展品中看到西夏在官制、军制、礼制、律法等方面对隋唐以来中华传统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第二单元“共享‘中国’之利”,则从经济产业与生计方式的角度切入,阐释了西夏农牧业、商业、印刷业、制瓷业、金属铸造业等行业所体现出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第三单元“共创‘中国’之美”通过对西夏社会的语言文字、儒释道文化、多元艺术和服饰文化四个方面的剖析,多方位地展示中华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西夏陵是具有独特建筑形制和重要文化内涵的一处陵墓遗址群,也是宁夏申报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展览的最后一单元“共奉‘中国’之陵”通过出土文物及图文介绍,邀请观众走近西夏陵,从其真实记录的11—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思考“何以中国”。

有不少国宝级展览也确实值得一看。国家一级文物“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体现了西夏制瓷的最高工艺。西夏的制瓷显然受到了北宋定窑系、磁州窑系和耀州窑系的影响。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壶演变而来。扁壶腹部的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党项人长期生活于马背之上,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携带,是党项人所喜爱的生活器皿。

同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为圆雕男性人像。座顶右上角顶阴刻西夏文三行,共十五个字,第一行四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四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七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弥足珍贵。目前西夏陵共出土这类支座14件,但刻有汉文和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实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