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师生倍感振奋,在青春赛道上跑出人工智能创新加速度
2025-04-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时说,“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并寄语青年“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上海高校师生中迅速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创新实践回应时代召唤,在青春赛道上跑出人工智能创新加速度,不负总书记的期待。

持续聚焦科技创新策源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及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许,为我们鼓足了干劲、提振了信心,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上海交大瞄准科技前沿和时代变革,成立人工智能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深化“大电类”综合改革,制定“AI(人工智能)+HI(人类智慧)”教育教学改革计划,构建具有交大特色的“大信息”学科布局。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持续聚焦科技创新策源、新兴产业培育、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等领域纵深发展,以底层创新推动颠覆式创新,以基础突破引领革命性突破,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人才支撑,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交大力量。

在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副研究员戈维峰看来,总书记的话极大鼓舞了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国家科技发展主战场、创新创业的热情。“我们要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勇担时代重任。”

作为一名从事大模型研究的科研人员,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教授邱锡鹏说,总书记对人工智能和大模型产业的关注令他倍感振奋,也更深刻感受到肩负的历史责任。“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年轻人的事业’,勉励我们以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为动力,这为我们的科研方向和创新实践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将更加努力,在人工智能基础创新方面持续突破。”

上海市青联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张凯是华东师范大学“AI for Edu”团队核心成员。他介绍,团队在研发自适应学习系统时,创新采用多模态情感计算技术,让AI不仅能分析错题,更能感知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在构建教育大模型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锚点,将中华优秀文化注入算法设计。这些探索都在印证青年科研工作者既要勇攀技术高峰,更要守护教育温度。“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坐标系中,我深知团队的工作承载着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我们将继续深耕‘教育+AI’前沿领域,突破认知计算、人机协同、情感计算等关键技术,用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公平,以青春智慧浇筑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让AI真正成为照亮每个孩子成长之路的明灯。”张凯坚信,这是属于我们的长征,也是青年一代对时代的庄严应答。

培厚成长土壤托举青年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团委书记巢睿祺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饱含了对年轻人的殷切嘱托与深切期盼。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交大团委将进一步筑牢思想根基、培厚成长土壤、托举青年发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肩负的光荣使命和时代责任,努力成长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材,让青春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绽放异彩。

“深受鼓舞,更觉使命在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团委书记陈翼然说,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青年也是最能为新的。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重点聚焦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强化科技创新氛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团结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让科技创新与人民幸福生活双向奔赴。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团委书记贾超男说,学院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依托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契机,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积极探索,开展“产学研创”协同育人实践,助力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创新动能。总书记对青年创新人才的寄语,为学院共青团工作注入强大动力。我们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搭建更多实践平台,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伟业。未来,学院团委也将团结带领青年学子,传承奋斗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研究方向

作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复旦大学研究生会执行主席、大数据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王耀千倍感振奋,他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寄予的期望以及身上肩负的责任,也对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更感振奋鼓舞。近年来,从ChatGPT到DeepSeek,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逐渐从追赶者转变为引领者,在这背后,正是无数高校与行业内青年科研人员为攻关创新而挥洒汗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我们当不断增长本领,跑好历史的接力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绽放光彩。”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2023级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生杨文涛作为一名人工智能视觉方向的研究生,他同样深刻意识到人工智能在图像、视频领域的广泛应用。“我深受鼓舞,将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与工程能力,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适应时代,适应潮流,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朱宣屿是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2022级本科生,他说,青年学生更要以“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作为目标和方向,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在青春赛道上跑出人工智能创新加速度,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复旦新实践挺膺担当。

总书记的殷切勉励,也让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首届本科生韩岳成更为坚定地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不断锤炼技术与实践能力、拓展创新视野,要以“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和“做影响改变世界事情”的志气,争做人工智能创新的生力军,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