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人”变到“e人”,为了车展,志愿者们究竟有多拼!
2025-05-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张振宇 记者 陈嘉音

上海车展今天迎来闭幕日。这十天的展期内,来自世界各国的汽车工程师、供应商技术人员以及车迷将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场汽车界两年一度的盛会。

为了保障2025上海车展的顺利举行,共青团上海市委指导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招募、选拔、培训了4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上海车展“小蓝星”志愿服务队伍。车展只有十天,但“小蓝星”和志愿服务的故事,远不止十天。

为了记录“小蓝星”们的故事,青年报找到了三位志愿者,通过车展的观察、电话采访等方式来书写他们的奉献。

张波和同组志愿者一同绘制的地图

从“i人”变成“e人”,只为志愿服务

晚上八点刚过,记者估摸着志愿者们已经结束工作,于是才决定给他们打去电话。随着几声嘟嘟声响起,电话被接通了,随即记者表明了来意。“不好意思,我现在还在回学校的车上,到校后再给您回电可以吗?”樊恩汝略带歉意地说道。

一个半小时后,手机再次响起,是樊恩汝的回电。“您好,我现在方便说话了。”尽管她的语气十分礼貌,但记者还是能从她的言语间感受到一丝疲惫。由于奉贤到车展现场大约有50公里的车程,所以每次去现场参加志愿服务,她都要在路上花费很长的时间。“最早一次我五点半左右就起床了,但是那天路上还是遇到了堵车。”

交谈中记者得知樊恩汝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本次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她被分配到了展商服务岗。“在这个岗位上,我的职责更像是一个窗口。在了解清楚展商的需求后,我会告诉他需要去哪个区域找哪位老师进行对接,有些时候我也会带他们过去。”樊恩汝说道。

由于展商服务岗的岗位需求,车展前一周,樊恩汝就提前来到国家会展中心开始志愿服务了。“所以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志愿者们每天都要起得很早,这确实会让人有些疲惫。”

对此,张波也有同样的感受。他来自上海大学,是自动化专业研一的一名同学,在本次车展中,他被安排在了咨询台的岗位。

“对于我们来说,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给观众们指路。这就需要我们每天大量与别人进行交流。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的性格是比较内向的,但是走上志愿服务的岗位,尤其是咨询台的岗位时,我不得不变为一个‘e人’才能更好地工作。这对我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么多天下来,志愿服务对我的改变确实很大。毕竟无论是对我现在的学业,还是对我今后走上职场来说,与人打交道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很感谢这次机会,让我学到了‘e人’的交流模式。”张波说道。

想一想,办法总比困难多

本届上海车展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企业参展,规模创下历届之最。本届车展展出面积超36万平方米,预计总客流量达130万人次。据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会的数据,仅4月26日,上海车展就接待了超过15万人次的观众。其中还有不少外籍人士进行参展和观展,这对志愿服务来说,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姜薪莉是上海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也是上海大学所有参与车展的志愿者的领队。其实姜薪莉并不是第一次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在之前的学生会工作中,若是学校有活动需要志愿者,她也会积极参与。但这一次以领队身份前去上海车展进行志愿服务,她还是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因为我们的团队中有不少研究生同学,他们的学识和能力是超过我的。还有的同学之前也参与过其他的大型志愿服务工作,经验上比我丰富。所以当我得知自己是领队的时候,确实感受到了压力。”

为了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务工作,姜薪莉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变得严格了起来。她开始从说话方式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布置工作的时候会更加注意方式方法。但在纪律上,她还是严格制定了一套考勤标准。“因为前期团市委和校团委已经对所有志愿者进行过一轮培训,所以后期我在制定出勤纪律的时候,实施的难度也不是很大。基本上和同学们好好说,他们都会配合。”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志愿者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和外国观众、外籍展商交流时语言存在障碍。面对这个难题,不同的“小蓝星”都想到了独属于自己的那份“秘籍”。

姜薪莉靠不断的总结成功独当一面。上岗初期,遇到听不懂的情况她会去找带教老师,但是渐渐地,她发现大部分的时候,观众或是展商来咨询的问题都集中在问路、找厕所。摸清情况后,她慢慢减少了寻找带教老师的次数。

张波的“秘籍”则是画图。他发现,其实听清楚咨询者问题中的几个关键词,就能大致推断他们想干什么。如果对方是问路的,但自己又很难准确地表述,那他和同组的志愿者就会简单画个草图。或者用最简单但又最直接的语言回答他们,“straight(直走)”“turn left(左转)”等等都是他这几天挂在嘴边的词汇,而他也发现,这种看似“简单粗暴”的沟通,让效率提升了不少。

樊恩汝的“秘籍”则是熟能生巧,刚上岗时展商找到她,她难免有些懵,听不懂专业词汇、不知道引导他们去什么地方办理业务,但跟着带教老师一天后,她对办公室的业务熟练了起来,自己也能更加自如地解决问题。

在联合服务点,一名外籍观众正在寻求志愿者帮助

如果有下次,我们还会来

在志愿服务中,“小蓝星”也在不断感受着来自观众的温暖。

在展商集中报到的几天时间中,展商们排队登记的情况在所难免。由于排队时间比较长,某家展台的工作人员情绪有些激动,言语间表现得有些不耐烦。樊恩汝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她耐心地安抚对方,请他先去吃饭,并留下了对方的手机号码。“如果轮到您,我会直接给您打电话的。”樊恩汝说道。

在送走展商后,她又继续投入工作中,发现马上轮到那位展商后,她拨通了电话。很快,展商就来了,但她没想到的是,展商还专门给她带了一杯奶茶。“那一刻我真挚地感受到了对方的真诚,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在这次志愿服务中有所成长了,可以独当一面了。”

除了樊恩汝,张波和姜薪莉也时常感受到了来自观众和展商的认可。有一次,一位摄影师找不到路,张波热情地给他指路,对方很感激,还说回家后会专门给张波写一封感谢信;姜薪莉则时常在志愿服务中得到来自观众的大拇指,对她来说,这也是一种宝贵的认可。

采访的最后,记者对他们所有人都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后面还有机会,还想参加志愿服务吗?”对于这个问题,他们所有人几乎都没有片刻犹豫,就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尽管参加上海车展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要失去很多,也要他们付出很多:失去“五一”假期出门踏青的机会,毕竟车展5月2日才闭幕;半个月的时间无法睡懒觉,毕竟每天八点就得到岗;上岗时每天要说很多话,一天工作结束嗓子都哑了……

但说到志愿服务,每个人都是“痛并快乐着”。“来这里参加志愿服务,我还可以认识很多优秀的小伙伴。我觉得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人,他们内心深处肯定是充满阳光的,所以和他们做朋友,我很开心。”樊恩汝笑着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张振宇 记者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