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多所高校“五一”上新展,赋予校园开放更多魅力与底蕴
2025-05-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品读篆刻作品里的美育故事、校史故事;倾听全新打造的钱学森数字人对当代年轻人的美好寄语;在城市音乐会客厅里一键集齐“上音非遗”……“五一”假期,正逢沪上多所高校展览焕新,这赋予了校园开放更多的魅力与文化底蕴。

复旦大学:126个关键词条在篆刻作品中铺展

今年适逢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印记百廿 印向卓越”大众篆刻作品展正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三楼(4月29日-5月16日)和文科图书馆一楼(5月1日-5月10日)展出。这不仅是对复旦大学篆刻艺术教育成就的全面回顾,更是面向未来、持续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有力宣言。

展览主创团队历时半年,从浩瀚校史中凝练兼具历史意义与时代共鸣的126个关键词条,依托大众印社作品征集大赛及《玺印赏析及篆刻实践》课程,面向师生、校友等大众篆刻爱好者征集了142枚篆刻设计稿。实体作品中既有传统篆刻技艺的精彩展现,也有融合3D打印、激光雕刻、玻璃微珠、软陶泥等现代工艺的创新之作,充分彰显篆刻艺术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

复旦大学介绍,学校的书画艺术教育基因深植于创校之初的文化选择。1905年马相伯手书篆体校名,以青铜器铭文为灵感设计的校徽,奠定了“金石载道”的美学传统。1979年,在苏步青、谈家桢等学者推动下,复旦大学成立全国首个高校书画协会。2012年,复旦的篆刻爱好者秉持“大众篆刻”理念,自发组建了“大众印社”这一美育社团,肩负着传承与弘扬篆刻艺术的使命。

近年来,复旦大学逐步构建起从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到书院空间、书院活动的完备育人体系,持续拓展篆刻教育的传播渠道,让其扎根校园,服务社会。通过第一课堂做大书画篆刻爱好者的蓄水池,依托书院加大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联动,配齐配强社团指导老师、举办线上线下展览,建设一批传统文化研习空间,全方位、系统性地促进大众篆刻理念与审美教育、思政教育和校史教育相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焕新归来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此次焕新归来。试运行已于4月18日开启,5月1日起全面开放。焕新后,在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方面,钱学森图书馆打造模拟风洞,将多媒体播放、电控模型与场景复原结合,再现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全新打造的钱学森数字人,也让观众身处钱学森晚年起居室复原场景,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倾听他对当代年轻人的美好寄语。

钱学森图书馆建筑整体采用“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理念,建筑外墙以红灰色为主调,外形简洁、庄重,远看恰似戈壁滩中的风蚀岩。面向华山路的赭红色外墙上隐约可见钱学森浅笑的脸庞。透过建筑开合处的玻璃幕墙,从外部便能看见矗立于圆厅的导弹实体。外广场由“钱学森说”语录墙和“足迹”钱学森生平大事记组成。“钱学森说”展示了钱学森经典语录。“足迹”用钱学森曾经在基地工作时穿着的雪地靴,拓印出他人生中24个重要时间节点,指引着观众循着先人“足迹”,去往展厅里寻找到这些属于钱学森的标志性时刻。

基本陈列通过“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展示钱学森的主要成就、学术思想、人格风范与成才之道。此次,总共新展出国家一级文物22件/套。新增的1955年归国手提箱、陈叔通电报等一级文物,无不直观呈现钱学森冲破阻挠回国的历史细节,让科学精神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实物证据。

同时,钱学森图书馆还增设沉浸式“物件剧场”,通过展品组合与场景搭建,让观众直接与文物对话,还原钱学森不同时代、身份背景下的精神底色。

上海音乐学院:新展里一键集齐“上音非遗”

当2025年上海国际花展的春潮漫过,上海音乐学院这座承载着近百年音乐记忆的学府也参与其中,正用花艺与音符编织巧思。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衡复音乐街区”,上音的美育楼、音乐城堡、上音花园等地标建筑,以花为媒以乐为引,汇聚成绚烂的芬芳。在打卡建筑美景时,不妨也步入城市音乐会客厅,一键集齐“上音非遗”。

“金声玉律承古韵 非遗丝竹启新章——上海音乐学院非遗专题展”5月1日起亮相上音城市音乐会客厅,这是学校持续推进高质量校园开放的又一生动呈现。

此次展览分为8大版块,在这里,既有古琴艺术、江南丝竹的清雅婉转,又有浦东琵琶、竹笛艺术的雄浑激越,既见孙文明二胡艺术的悲怆诗性,亦闻浙派古筝的文人风骨,从瀛洲古调的工尺谱韵到古琴斫制的匠心独运。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直以来,上音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为更好推动非遗工作,学校以民族音乐系为非遗工作建设主体,尤为注重民族器乐非遗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非遗市属保护单位,学校现有“广陵派古琴艺术”“浙派古筝艺术”和“古琴斫制技艺”等3项非遗项目。此外,还有其他5位非遗传承人,分别负责“孙文明二胡艺术”“江南丝竹”“浦东琵琶艺术”“瀛洲古调”“竹笛艺术”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19年以来,上音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及上海非遗中心合作,开展了多项“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活动。

此次非遗专题展由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民族音乐系、上海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图文并茂、传承融合,展览充分体现出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研培工作,以及进一步提高音乐类非遗传承人及学员的表演、传播与传承能力。

当广大市民、上音师生在古琴艺术、孙文明二胡曲、浦东琵琶艺术中触摸历史温度,在瀛洲古调、浙派古筝里聆听古风遗韵,古琴斫制技艺走进音乐课堂,竹笛教学体系完成数字化建档,江南丝竹通过跨界创作焕发新生……非遗正是在城市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以传统与现代的和鸣,谱写下动人的时代乐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