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技术研究青年团队:硬核浪漫铸重器 揽月凌天探星河
【编者按】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能圆。身披五星红旗站上世界技能大赛巅峰的00后技能达人卢俊威;为突破“硅”电学和光学性能极限问题带来“中国芯”方案的郑理;逐梦深空探测,缔造星地浪漫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技术研究青年团队;他们在各自领域不负重托,矢志突破,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青春之力。
4月30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发布了关于颁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决定,21名上海青年和1个青年集体荣获全国表彰,来自上海的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奋力书写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技术研究青年团队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在深空探测的科学浪潮中,有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年轻团队,他们对梦想永不言弃、无怨无悔,对事业倾其所有、钟其所爱,成员之间团结一心、守望相助。他们的浪漫不在风花雪月的柔情里,而在为梦想拼搏、为事业奋斗、与队友同行的每一个瞬间。
他们是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集体——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技术研究青年团队。从“嫦娥”揽月到“墨子”传信,从“天问”探火到“天宫”巡天,他们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在空间主动光电领域跃居全球领先。
逐梦深空、敢打头阵
用“中国方案”筑梦九天
本月,“天问二号”即将开启星辰之旅,这将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计划,承担全球首次小行星取样和主带彗星探测的“超级任务”。“天问二号”携带的远距离测距敏感器和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两大载荷由团队负责研制,是团队近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团队由77名成员组成,35周岁以下青年有55名。十余年来,团队承担嫦娥工程、天问工程、高分专项、墨子号等国家重大型号及科研任务,让一个个“中国方案”闪耀万里苍穹。团队完成“月面软着陆激光避障”“地外天体表面现场红外光谱分析”“空间量子科学光链路构建”等国际首创,使我国成为唯一实现月面软着陆100%成功、唯一在月球和火星均实现表面原位现场红外光谱分析、唯一成功完成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科学实验的国家。
嫦娥工程是团队追梦的起点。2024年6月,“嫦娥六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并展开五星红旗,那一刻团队上下异常兴奋。更让团队有成就感的是,从“人攀明月不可得”到“奔月神话照进现实”,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揽月”,团队在每一个中国探月工程的重大历史时刻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嫦娥系列着陆器激光测距敏感器主任设计师黄庚华表示,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外天体激光自主避障,让“嫦娥”提前识别拳头大小的障碍物,避开凹坑和凸石,确保月面软着陆成功,助力中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
牢记“国家队”“国家人”身份,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是团队始终坚守的信条。如今,黄庚华和队友们正在对“嫦娥七号”着陆器工程载荷进行设计和测试,让探索星空的梦想永无止境。
犯其至难、图其至远
要做就做最伟大的工程
他们是科研“无人区”的探险者,在航天任务中,这群年轻人碰到的大多都是全新问题,无先例可循。
团队突破了空间量子科学光链路构建的世界级难题,完成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核心载荷研制,帮助我国率先开展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构建。“要实现从卫星向相隔一千多公里的两个地面站同时发送纠缠光子对,好比从万米高空急速飞行的飞机上同时向地面两个储蓄罐精准投币”。类似这样“从0到1”的重大突破,对团队而言已经习以为常,往往还要面对复杂的外场试验环境。太空的环境极端恶劣,而地球上能够模拟这种环境的试验地点,常处于同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中。十余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大山与荒漠,常年与风沙为伍,与孤独作伴。
团队创始人王建宇院士引用了老师薛永祺院士的一句名言,“我们做的一定是教科书里找不到的东西,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去实现新的突破,我们的年轻人也是如此。”
未来,团队将继续向深空探测、载人登月、中高轨量子卫星等“至难”“至远”发起挑战,在浩瀚星河中书写更多“不可能”的传奇。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锻造航天事业主力军
尽管科学探索的征程迷雾重重,但总有一种力量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为团队照亮前行的方向,那就是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相传。
从匡定波到薛永祺,再到王建宇,三代师生的带教传承,成就了三代院士。团队成员秉承“成功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理念,激发“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一名名新手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十年来,团队培养出30余名40岁以下项目负责人,其中10人已成为国家级项目首席科学家,43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荣誉或入选国家杰出青年、上海市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王院士坦言,“自己喜欢教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弟弟,甚至是自己的孩子。这一行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一定是一群人、一代代人一起做才能完成。”
时针拨回到2010年的中秋节,王院士接到了一个让自己终生难忘的电话,听筒的那一头,传来了张亮哽咽的声音。
“那天下午,在陡峭山路上运输设备时发生了意外,设备被甩下车摔成了三段,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感觉犯了天大的错误。”而王院士当时首要关心是学生们的安危,“当张亮说人没问题时,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张亮回忆说,王院士没有任何责备的意思,“他的宽慰和关心给了我们巨大的动力,顿时又充满了干劲。”
“我一直珍藏着在青海湖奋斗的合影,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很快乐。”王院士对张亮说道,“现在我把这张照片送给你,希望有一天你和你的学生也有这样一张合影。”
张亮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学生阶段,我仰望老师,把老师当成指引我们的星星一样,现在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星星,给我的学生也带来光明的指引。”
一代又一代的关怀与传承,一点一滴凝聚成炽热的爱,这便是独属于他们的浪漫,也必将化作璀璨星辰,照亮探索未知的漫漫长路,激励更多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注入磅礴青春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