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证明我爸是我爸”?遗产继承何时才能有尊严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为证明我爸是我爸,我将奶奶告上法庭。”近日,北京的张女士在提取、继承父亲生前存款时遇到了麻烦。具体有多麻烦呢?为了证明“我父亲是我父亲”,她耗时一个多月都无法解决,最终因银行相关规定,只好通过起诉奶奶,请求法院出具调解书的方式,最终获得了父亲的遗产。
事实上,张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为已故亲属取款难的新闻频频引发关注。细细数来颇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吉林长春一名七旬老人到银行取亡夫存款,被要求让逝者本人过来办理;江苏泰州一名躺在床上的老人被抬到银行门口,只因为取款必须本人到场;河北省邢台一男子想取出父亲遗产,除了向银行提供死亡证明和户口本,还要提供村委会和派出所的证明,以及两名证人的证词……每个荒诞场景都暴露出制度与人性化服务之间的巨大裂缝。
从感性上说,处理家人的身后事,本应是充满温情与怀念的仪式。相关银行机构非但不站在客户的立场和人性化角度考虑问题,反而让家属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回奔波,最后演变成一场令人心力交瘁的“证明大战”,这不是冷漠和傲慢又是什么?
从理性上看,银行系统普遍要求公证遗嘱或法院判决书作为继承依据,本是出于防范财产纠纷的考量,其目的是“为了储户好”,但是目的合理不等于行为合规。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审核逻辑,让简单的存款提取变成历时数月的“拉扯马拉松”,变成家属的负担。家属取回死者存款,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能变成“审批制”。
对于这一事件,还有两个数据值得分享:一边是至2024年底,我国居民存款总额已突破120万亿元;一边是全国65岁及以上者超2亿人,占总人口14.9%,老龄化进一步加剧。遗产继承或许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
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更不能变成银行和基层政务部门之间的扯皮,不然最后受伤害的还是储户。据中国银行业协会2024年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白皮书》显示,遗产继承类投诉占银行业投诉总量的7.6%。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活人在死亡证明与出生证之间反复自证,实在是令人唏嘘。
如今,各种便捷的金融服务层出不穷,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很多业务。既然未来遗产继承是主要业务之一,是不是可以从制度上优化流程,例如银行可建立“生前预登记”制度,允许储户提前通过手机银行指定继承人并上传生物识别信息;或者推行“遗产事务快捷通道”,简化流程;还可以推行民政、公安、卫健、银行四部门数据互通,例如有些省份已经通过“电子亲属关系证明”替代纸质证明。
希望在未来,“证明我爸是我爸”不再需要法庭调解书,让逝者存折上的最后一笔存款,能化作对家人的最后一程托举——这不仅是金融科技的进步,更是一个文明社会对生命最后痕迹的郑重致意。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