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作为诗词爱好者要为自己骄傲!沪苏13校学生共吟古诗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5月16日下午,首届“诗词艺术润校园”吟诵展示活动中,上海市新杨中学七年级学生张修滕和同学们感情充沛地吟诵表演《木兰辞》。当天,来自上海、江苏两地,跨越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个学段的13所学校的学生齐聚新杨中学,在吟诵古诗词表演中,体悟诗词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吟诵,是中国特有的读书法,是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杨中学一直注重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了中华经典诗词吟诵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吟诵,传承吟诵。”新杨中学语文教师郭繁荣介绍说,学校的中华经典诗词吟诵社团成立已有近3年,会给孩子们讲解什么是吟诵、吟诵的基础规则,再运用到各种诗、词、文上,再进行各种表演活动。
在郭繁荣看来,吟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思,自古以来,诗人在创作、欣赏诗词时都是用吟诵的方法,当学生也用吟诵方法去学习诗词时,更容易体会诗人写下这首诗时的心境,“传统的读诗背诗往往是死记硬背,但吟诵过程中会思考如何与诗人心灵相通、如何更好地吟出感情,不知不觉就会把诗词背出来。”郭繁荣坦言,除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记忆诗词,吟诵还能提升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感兴趣,更想作为传承者去传承。
七年级学生小张从小就很抵触背古诗词,死记硬背的过程让他感觉很痛苦。加入吟诵社团后,他学会了吟诵调,在自己吟诵以及与小组同学合作排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能把诗词背下来,这让他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成绩也有所提高。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穿越千年,从古老的诗经、楚辞中走来,历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积淀与升华,承载着古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哲思。”新杨中学校长孙莉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传统诗词的意义并没有被削弱,反而因其独特的价值显得更为重要,“一直以来我们学校高度重视古诗词教育,致力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也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此次展示活动,就是我们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的一次生动实践。”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冠军陈更也参加了此次展示活动,现场,她给同学们分享了三句话:我爱诗词,我要为之骄傲;诗词可以给我们振奋;诗词可以让我们平静。“看到孩子们愿意去传承、吟诵诗词,我非常感动,所以我对他们说:如果你发现自己是诗词爱好者,请你一定要为自己骄傲。”陈更说,今年以来,最热门的话题就是DeepSeek,而传统文化也应该“喊”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诗词是一个需要高度思考的事情,哪怕是读诗,都需要思考,而AI时代最需要的就是思考,只有通过读优秀的、严肃的书籍,去思考深刻复杂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脑子更强大。”
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计划”项目负责人叶开江表示,本次“诗词艺术润校园”吟诵活动是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次具体实践。2018年,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多年来,基地以传承中华诗礼文化为核心,整合古诗文吟诵与创作教育,构建“诗教、礼教、乐教”融合的育人体系,已在全国各大中小学和文化事业单位建立了16所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与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