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际竞争力,上海加大创新医疗器械专利保护力度
2025-05-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专利是一个商业工具,必须产生商业价值,因此可以出海获利,但是,光有中国专利还不行,不同的国家需要申请不同的专利。”5月13日,浦东新区医疗卫生机构专利申请质量提升暨专利成果转化运用专项行动首场活动在上海健康医学院举办,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立言上起了“专利第一课”。

去年印发的《上海市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本市药械产品出口额要超过500亿元,海外市场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2—3家。

为实现这些目标,上海将加快本土跨国企业培育,加强对企业创新研发、临床试验和通关、外汇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制定实施品牌、资本、市场、人才、技术国际化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发展计划,加快完善跨国经营管理体制和制度,全面提高企业海外研发、市场营销等国际化发展能力。

“我们将加强对各大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完善各大医疗卫生机构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稳扎源头创新质量根基,携手提升专利申请质量。”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方面表示。

上海法院一直高度重视包括创新医疗器械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针对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中“赔偿难”问题,出台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若干意见》,提出着力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损害赔偿机制,充分运用各种损害赔偿计算方式,发挥损害赔偿补偿和惩罚的双重功能,切实改变维权成本高、侵权代价低状况。

2024年,市高院针对包括创新医疗器械在内的创新成果保护,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现代化 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意见》,提出探索构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大数据应用场景模型,使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符合市场价值,进一步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显著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

记者从市高院获悉,2024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质生产力发展典型案例中,就涉及了医疗器械研发等多个前沿技术领域。

其中有一起“医疗器械也有侵害技术秘密纠纷案”的判决表明:使用商业秘密的本质在于利用商业秘密的商业价值并据此取得竞争优势。被告在其立项调研中参考了涉案技术秘密,即便最终研发成果与涉案技术秘密不构成实质相同,但此种参考能为研发人员带来研发思路的提示,从而减少调研时间和成本并据此获得竞争优势,仍属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技术秘密的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最终判决被告删除存储的涉案技术文件,共同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60万元。

同济大学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文家春认为,需从源头杜绝低质量专利,通过多轮审核与动态监管确保合规,警示医疗机构规避批量雷同申请、编造技术方案等行为,严守法律底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