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高空灭火“特种兵”、模块化指挥平台……硬核科技亮相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视频
“看!那架消防无人机正腾空而起,涵道风扇轰鸣声中,水流如银龙直扑35层楼火点。”“镜头切换至指挥车——模块化装备瞬间展开,三屏联动,消防数据与火场态势尽在掌握。”……5月14日,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上,玮航科技带来的800公斤级“空中消防特种兵”成为焦点。而迪爱斯公司展出的“变形金刚”式指挥平台同样令人关注。据了解,本次展会带来3000余件前沿装备与技术,其中120件突破性创新产品为全球或亚洲首秀。这场博览会正用硬核科技重新定义应急救援的“黄金三分钟”。
※ 百米超高层消防无人机技术应用 ※
面对50米以上的建筑火场,传统消防装备常陷入“力不从心”的窘境:登高车臂架难以触及、车载水炮射程有限,一旦火灾发生在百米超高层,消防员只能背负设备徒步向上攀爬。
但如今,想象正在成为现实——搭载涵道风扇的灭火无人机,即将编织一张守护城市的“空中消防网”。当火情警报拉响,这些高空灭火“特种兵”,直击百米高空的火点,用科技力量将灾难扼杀在萌芽阶段。
玮航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一架通体碳纤维材质的红色无人机展开机翼,机身线条充满未来感,两侧对称排列的八个涵道风扇犹如科幻电影中的装备,吸引着观众驻足。这台凝结着三年研发心血的作品,正是由联合创始人兼CTO张磊带领团队打造的全球首款涵道风扇构型消防无人机。
“传统旋翼无人机在载重和抗风性能上存在天然瓶颈。”张磊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我们颠覆了常规设计,采用八轴纵列异构布局,让每个涵道风扇在相同尺寸下产生比传统旋翼高十倍的推力。”
据了解,这项技术突破让无人机实现了800公斤起飞重量、400公斤载重的惊人数据,相当于能同时运载两名成年消防员及其全套装备。
展台屏幕播放的实测视频印证着技术实力:在102米高空(约35层楼),无人机悬停在模拟火场上方,六条水龙从不同角度交织成立体灭火网。“实测高度还能突破,”张磊透露,“明年我们将挑战150米极限。”
※ 打通现场指挥“最后一公里” ※
在迪爱斯展台上,一台科幻感十足的三屏电脑正在显示着会展周边的消防信息。
技术总监陈健站在操作台前,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演示了实时画面。“这就是我们为应急场景量身定制的移动指挥中枢。”他说,“它不是简单的车载设备,而是能随场景改变的指挥平台。”
在陈健的演示下,这个被称作“模块化移动指挥平台”的系统展现出惊人的可塑性。操作台下方,三个标准尺寸的模块化单元如乐高积木般堆叠:底层是电源模块,中间是支持华为等厂商的视频会议终端,顶层则是一台附带三块屏幕的电脑。“看到这些滑轨了吗?”他指着每层的模块:“每个模块能够相互组合,遇到极端环境,拎起核心模块就能转移指挥所。”
据了解,模块化现场指挥平台无须外接连线即可集成PC模块、华为视频会议模块、电池模块融合通信模块、算力卡模块等多种模块,可组装可分拆,可运行现场 A1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现场多端融合通信平台,可作为无人机地面站、前线现场指挥核心指挥调度设备、应急指挥车核心或备用设备、临时指挥所前指平台设备,打通现场指挥“最后一公里”。
※ “科技赋能有限空间应急装备”主题活动举办 ※
当天下午,由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协会、3M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科技赋能有限空间应急装备,助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主题活动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
活动现场,市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协会发起“有限空间作业全链条安全防线”安全倡议,在与会政府及企业代表共同见证下,呼吁广大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共筑“安全防火墙”,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活动分享环节,市应急管理局执法总队总队长张之崟从政府监管角度就有限空间安全管理作主题演讲。上海华谊集团安环中心副总监王佳庆、上海建工集团安全管理部副部长张峰、上海城投集团安全管理部总经理陈龙结合各自所处行业特点,分享科技赋能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实践经验,提出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痛点及防范对策分析。3M中国有限公司个人安全产品部技术专家邓明达、盟莆安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涛、长园共创安全科技(珠海)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文梁分享有限空间数智化安全防范实践案例,展望行业技术装备发展前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