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书》中启幕讲述家风故事和家国情怀,“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在沪举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以“家”为钥开启文明新篇章。5月14日晚上,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协办的“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举行。
◇ 古牡丹见证守信重情的家风传承 ◇
此次主题活动在宣传片《家书》启幕,视频中每一张泛黄的信纸、每一个斑驳的邮戳,都凝结着游子的乡愁、父母的叮咛,更承载着家国同构的深厚情怀。活动现场,多组受邀家庭陆续登台,动情讲述跨越年代的家风故事和家国情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随后的“时光故事会”分享环节共分为“海上传家宝”“家国万里情”“卓越热土梦”“爱的三分钟”等四个篇章。
在“海上传家宝”篇章,徐光启、黄炎培两位上海名人的后代,以及代代守护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赠“江南第一牡丹”近500年的金书林家庭,带着他们的“传家宝”甘薯、照片和牡丹先后登上舞台,分享感人的家风故事。
74岁的退休工程师徐承熙的先祖是出生于上海的明代杰出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徐光启。明朝末年江南发生水灾,为了找到一种高产作物,徐光启从东南亚引进了甘薯,并将种植方法广泛推广。“这个甘薯蕴含了家国情怀,这就是我们家最好的传家宝。”徐承熙表示,徐氏后人一直牢记祖训,勤恳工作,“哪怕如甘薯一般平凡,也要牢记‘经世致用,报效国家’的祖训”。
黄炎培曾孙黄翔带来一张爷爷黄竞武的照片,照片旁写着黄炎培为儿子写下的留言:“我们每一回走过北京天安门,望见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想起千千万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生命者中间,有一个是你。”黄翔表示,将追随祖辈家训,做爱国情怀的继承者、追随者、宣讲者,为祖国和人民守护好珍贵的传家宝。
位于奉贤区南桥镇吴塘村的“明代牡丹苑”,有一株距今近500年的古牡丹。据史料记载,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为庆贺少时同窗好友金学文新居落成,将自家庭院里的两株“粉妆楼”“昌红”牡丹及亲书的匾额《瑞旭堂》相赠。之后,守护这株古牡丹的金学文二十四代后人接力守护。在舞台上,金书林一家头一回见到了董其昌在上海的后人,后者也第一次听闻了古牡丹被守护近500年的故事。舞台上,两位古稀老人为近500年前两名先人的一诺千金、也为守信重情的家风而相拥。
在各家“传家宝”故事的动情讲述中,现场观众看到了优良家风是如何代代相传,并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奉贤邬桥学校的学生还在现场演出校歌《牡丹花开》,给每一位参会者献上一株牡丹花,把牡丹花代表的“自信自强”的精神传递给千万家,也把家的温暖传递四方。
◇ 推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
在“家国万里情”篇章,通过几代从事国家建设工作的家庭案例,展现文明家庭传承优良家风,厚植家国情怀,为国家建设贡献家庭力量。这些家庭包括:父女两代共同为“大飞机”航空梦想发挥光和热的卢扣章家庭;从江南造船厂清洁工成长为焊接大师,为中国船舶事业厚植新时代“家”力量的朱瑞霞家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四代家训保家卫国、服务人民的王腾蛟家庭。
在“卓越热土梦”篇章,每一组新上海人家庭、外国人家庭、海归家庭都有一个可爱的昵称,夫妻二人2013年回国建立实验室,在玉米品质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影响力的“玉米之家”巫永睿家庭,诚信经营河鲜,生意童叟无欺,用自己朴素的家庭故事生动诠释新时代家庭观的“卖鱼郎之家”杨晓月家庭,父子两代来沪14年,亲历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小笼包之家”那哲父子(尼泊尔)。他们共同上台,将自己的故事写进RAP,共同吟唱自己对上海的热爱,海内外英才正通过家风建设吸引汇聚上海。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在“爱的三分钟”篇章,被称为“600号女神”的金金带来了一场催人泪下的心理实验,邀请四十组普通家庭进行“三分钟对视”,揭开了城市生活忙碌的节奏中,家长和孩子的心声和烦恼。现代生活彼此缺乏了解应该怎么办?林琳、汤贤懿两组家庭来到现场,用自己的故事给大家启发与思考。
活动现场,主办方还设置了一个特别的时光邮筒,与会人员将自己手写的活动定制明信片投入时光邮筒,这些明信片将满载着大家的祝福,发往全国各地。
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活动打造传承优良家风、引领家风文化的重要平台,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