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用AI模拟24款不同脾性的娃,以“科技陪练”破解亲子沟通难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如何进一步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家庭教育?教育工作者正在试图给出更为清晰的答案。
一年前,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院,以破解当代家庭教育问题与挑战为使命,如今,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5月14日,在研究院成立一周年之际,华东师大家庭教育研究院、教师发展学院举行“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主题论坛,进一步探索新时代家庭教育创新路径,推动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其中,“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升级版正式亮相,24个“AI娃”在屏幕上的出现让人忍俊不禁。
★“AI时代的家长学校”再升级 ★
“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经过一年的迭代创新,从1.0版绘制“亲子能力图谱”,首创自适应学习模式;到2.0版增强“智能情境陪练”,实现多模态交互训练;到如今3.0版实现“气质类型匹配”,开创个性化沟通新范式,完成AI赋能家庭教育的“三级跳”。
“同样的情境,同样的表达,不同年龄、性别和气质类型的孩子的反馈是不一样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闫寒冰指出,“家长们要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与孩子沟通,‘知心慧语’3.0可以帮助家长更为精准地找到解决沟通难题的密钥。因为情境具有更强的拟真性,家长就更容易将学习到的技能迁移到生活中去。”
演示环节,当24个不同气质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AI娃”出现在屏幕上,论坛现场瞬间被“点燃”。为何是24个“AI娃”?闫寒冰解释,首先是4类基本气质,分别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然后是2类性别,3个年龄段,这样一算,就是24类儿童气质特征。
“以前用2.0版练习时,AI孩子是没有性格的,往往是有问必答,但现在有的孩子会沉默、会走神,甚至还会直接回答:‘我不想说话,我想一个人待会儿’;有的孩子敏感,有的孩子则比较爱生气——这才是我需要的实战演练。”一位家长在体验后说。
这正是3.0版最具突破性的升级——基于经典气质学说,综合年龄、性别等因素,运用算法,系统能够模拟四大气质类型孩子的典型语言特征与内容特征,并根据对话内容调整回应节奏和深度。
上海七宝明强小学学生发展部主任唐红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如今,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团队提升了科技含量,在引入“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后,成立了“带练家长社群”。通过“知心慧语”的AI模拟沟通训练,帮助家长突破“当局者迷”的局限,指导家长运用陪练系统中提供的工具方法(如红绿灯沟通法),结合自身实践转化为真正的育儿能力,而这样一个AI模拟-方法指导-实践强化的闭环,亦是知心慧语赋能家长的价值所在。
记者最新获悉,“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升级版近期将正式投入市场,社会用户可付费开通能力点陪练功能。同时,华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发挥学术力量,发起校家社协同育人联盟,在联盟校中形成“联盟校—示范校—灯塔校”的雁阵布局,实现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的辐射,共同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国范围已有近500所联盟校的教师和家长在使用“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
★ 从经验传承走向数智赋能 ★
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校管理者等350余人参会。与会嘉宾围绕数智时代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挑战、新机遇、新路径展开深入探讨,通过成果发布、主旨报告、圆桌论坛、案例分享等形式,共同描绘家庭教育创新发展蓝图,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凝聚智慧、汇聚力量。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科技守护教育的温度。”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指出,华东师范大学始终将家庭教育视为“育人生态”的关键一环。通过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为家庭教育注入“爱与智慧”的基因。当前,学校正通过技术创新重构教育关系网络,以智能系统破解大规模、个性化指导难题,以数据连通打破“家、校”信息孤岛,以平台思维整合社会育人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字时代获得精准化、全周期的成长支持。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表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战略部署。“当AI技术重塑教育形态,家庭教育既迎来了智能技术打破时空壁垒的机遇,更面临价值引领和技术赋能如何同频共振这样的深层命题。”
从经验传承,走向数智赋能。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副主任尹后庆认为,当家庭教育从传统的“家事”上升为重要的“国事”,当协同育人从零散的探索转向系统的建构,正见证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深刻变革。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变革,我们要强化人工智能在家庭教育个性化指导服务中的支持功能。
★ 让“家庭会议”走进万千家庭 ★
研究院在论坛现场还面向全国461所“校家社协同育人联盟”学校,发布年度家庭教育普适活动——“开好家庭会议,促沟通·育未来”,希望让专业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每个家庭触手可及的日常实践。
这项活动以“轻量化、可操作、易传播”为特色,从学校动员到资源提供,从主题研讨到实践打卡,再到经验分享、成果展示和持续推进,七步流程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实践闭环。
“教育不是独奏,而是交响乐。”闫寒冰表示,“‘普适活动’正是这场交响乐中人人可弹奏的旋律——简单却有力,微小却深远。当千万家庭同步实践时,微小的行动将汇聚成改变教育生态的力量。”
该活动将在联盟校试点推行,未来逐步向全国推广,让开好家庭会议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新常态”。活动现场,与会嘉宾纷纷扫码获取包含操作指南、专家视频等资源的“家庭会议工具包”,为开展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做好准备。
另外,作为家庭教育研究院的重要公益实践成果,“阳光成长·教育护航——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爱行动”也予以启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