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拉黑”妥不妥,要看效率与公平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淘宝近期在服饰领域推出的“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个功能允许商家在付费推广时,将那些异常退款、频繁退款的人群进行屏蔽。这也意味着,购买这项服务的商家,可以不再沦为“试衣间”。但很多普通消费者担心,自己被“拉黑”后,曾经买错就退的网购便利不再。
这中间当然有一些信息差导致的误会。不过,我们认为,跟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网购平台,决策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行为,涉及公共权益时,“拉黑”不可怕,但规则一定要清晰、公平,并且合理合法。
淘宝此举有其相应的背景。服饰类商品因尺码差异、色差、试穿体验等因素,退款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类。数据显示,女装直播退货率高达50%-60%,部分商家甚至达到80%-90%。这不仅增加了商家的物流、客服成本,还可能因退款纠纷影响店铺评分和流量分配。高频退款的原因,有的是真的衣服不合适,有的是现实门店中同样存在的“试衣间”效应,但也有一些是为了薅羊毛的恶意行为。通过技术手段筛选用户后,可以减少商家的广告投入浪费,降低物流压力。
从单向保护消费者,转向保护买卖双方,是营造健康网购生态的一个趋势。上个月,拼多多取消了曾给平台带来快速增长的“仅退款”功能,也是因为商家被伤太狠、反对声音过大。但是,平台不能打地鼠般解决bug,需要有通盘考虑、顶层设计。
健康生态,离不开合法合规的公平机制。在高退款人群中,有占比不低的消费者是因为商家的误导消费,货不对板是常态。所谓的大码女装,用正常尺寸给模特穿出一点宽松效果,标注200斤也能穿得下,怦然心动的消费者收货时发现几乎是一块床单!“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天壤之别,早已成为互联网上段子的常胜将军,谁看谁笑的背后,是被侵害了利益的消费者的无奈。在商家交“保护费”时,谁来评判和制衡商家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的行为,规范他们的本能逐利冲动,甚至也设置一个“高欺骗商家屏蔽”功能,是平台应该深思的课题。此外,屏蔽功能还会涉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个人隐私、平台垄断等法律领域都需要平台细细琢磨,给公众一个交代。
设置屏障,离不开算法机制的公开。我们早已知道,算法是一把双刃剑。它提升了效率的同时,也容易让人迷信算法,而忽视了现实社会的尺度。一个退款100%且没有复购的消费者,一定是恶意的吗?背后会不会是一颗被伤害成千疮百孔的心?目前,屏蔽功能还是小范围的付费功能,如果它扩大,消费者的选择权会不会被剥夺?这个屏蔽的数据大模型,本身有没有可能受到监督?被屏蔽的消费者,有没有申诉的渠道?平台误伤,有没有纠错机制?这些都需要公开,以保证标准的统一性,更保证技术的使用不会被异化为歧视工具。
市场是由买方、卖方和平台三要素构成的。淘宝此次的屏蔽功能被高度关注,是电商平台精细化运营的必然产物,未来,它更需要注重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平衡。透明规则、动态管理和信用共建,将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我们也期待,曾引领了市场大变革的网购,能真正照应各方诉求,为产业和民众都提供一个健康发展、放心消费的大环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李宇婷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