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一代体悟奋斗的意义,陕西人艺携话剧《主角》参评梅花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因为坚定地走了改编严肃文学的路线,尤其是“茅奖三部曲”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的先后诞生,立足三秦大地厚重人文历史的陕西人艺,在话剧领域成了独特鲜明的一份存在。近日,陕西人艺携此前已获“文华大奖”等荣誉的话剧《主角》亮相上海,参加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终评竞演,一声似从历史和灵魂深处吼出的秦腔在大上海剧场的舞台震颤,让沪上观众、梅花奖评委和媒体再度感受到了岁月、命运以及奋斗的意义。
近年来,陕西人艺提出了“出精品同时出人才”的发展战略,主动给年轻人压担子。此次“冲梅”的主角,是在剧中饰演秦腔名伶忆秦娥的90后演员刘李优优,她也是此次参评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从一个放羊娃,走到一位秦腔名伶,所有人的力量才能有一个最终的忆秦娥,对于我来说也是这样。”刘李优优说,新时代赋予了年轻演员很多的机遇,但演出后剧院内经久不息的掌声,则是需要靠“和忆秦娥一样旷日持久且毫不懈怠的努力”才能换来的认可。
在沪演出大放异彩
陕西人艺的话剧在上海受欢迎,已经成为了上海文化演出市场的一个“传统”。此前《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生命册》等改编自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先后来沪,都得到了上海观众的高度认可。此次《主角》亮相大上海剧场,当演员刘李优优开始将忆秦娥的故事一一铺陈,现场迅速进入三个半小时的命运走马灯,屏气凝神的观众沉浸式感受了一部个人与时代、文艺与现实交融的人生大戏。
话剧《主角》改编自陕西作家陈彦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忆秦娥从11岁拜师学艺,到51岁功成名就,40年间的生命历程和舞台生涯。故事在她从放羊娃到“秦腔皇后”的传奇人生主线中,又精心交织了个人的爱恨情仇,以及一门艺术的发展传承、世相百态。陕西人艺2019年7月签订小说《主角》改编成话剧的版权,历时3年将其解构成4万多字的戏剧文本,并于2021年开始排演,次年正式首演。随后,这部话剧在巡演过程中不断打磨,并最终亮相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的终评舞台。
在上海的演出结束之后,观众一次次热烈掌声,甚至有人边鼓掌边抹眼泪。“我自己从小学乐器的,所以忆秦娥的学艺时的场景一出,我马上就理解了,还流了眼泪。”正在读研的00后观众小史说,那场戏是演员一次又一次地进门、出门,配乐跟着给出了节奏,主角学艺的那种日复一日重复的枯燥,一下子就击中了她,“都说戏剧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这里的表达,我觉得非常高级!”当然,更多的观众还是被忆秦娥在台上的那种命运感所打动,52岁的观众金先生说,“一个人面临无数次人生的困窘,从事着自己一开始不愿意、不喜欢的职业,处处委屈、处处逆来顺受,这让看惯了爽文爽剧的人是无法理解的,但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这才是严肃文学的力量”。
事实上,不仅是观众喜欢,专家们也极为认可。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胡一峰博士就撰文表示,这部话剧“以话剧艺术与传统戏曲美学相结合的手法,撷取原著故事的精彩片段,凭借富有剪辑感的叙事、敛静沉稳又不失张力的表演,在简洁空灵的舞台上,展现了忆秦娥从放羊娃成长为秦腔主角的坎坷历程,深刻回答了演员如何在磨砺中成长,初心如何在舞台上绽放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则称赞“戏剧陕军了不起”,因为该剧入木三分地表达了“苦难中的磨砺与坚强,执着中的求索与希望,巅峰时的挫折与彷徨,落幕时的感悟与惆怅”。
不一样的“大女主戏”
陕西人艺此次冲击梅花表演奖的,是该剧主角、90后的年轻演员刘李优优,此前,她已在上海摘得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话剧《主角》用时下流行的词来归类,可以叫“大女主戏”,但刘李优优扮演的这个“大女主”,却跟流行的类型完全不一样。
这部剧的亮点之一,是用了“戏中戏”的形式来完成“隐喻”,《杨排风》《白蛇传》《游西湖》《狐仙劫》《同心结》《梨花雨》等6部忆秦娥主演的剧目,既体现了她作为戏曲演员在职业生涯中的成长,又分别对应“事业”“爱情”“婚姻”“巅峰”“母子”“归宿”,双关概述了她40年起伏动荡的人生命运。
新颖的戏剧结构,有人记住了忆秦娥登顶的荣耀,更多人记住的,却是她在成长过程中的忍辱负重、挫败凄惶。都说“戏如人生”,这部“戏中处处皆隐喻”的话剧已正式演出3年多,刘李优优也如戏中人一样,经历着一关又一关的人生挑战。
在被选中担任《主角》的主演前,刘李优优正作为话剧《白鹿原》剧组最年轻演员在演着她的“白灵”。正如忆秦娥被动去学戏,刘李优优被选中也有着一个大前提——陕西人艺院长李宣曾说,在“茅奖系列”大获成功后,剧院开始将培养新人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这个意义上,她也是“被动选择”的结果。而且,这个过程一波三折,陕西人艺副院长李俊强介绍情况时,甚至用了“关联式的命运”来形容她担任《主角》的过程。
剧院还在和原著作者陈彦沟通版权问题时,就提前开始了选拔。当时适龄演员有30多位来竞争这一个主角,剧组经历了三轮选拔,包括剧院艺委会专家和戏曲专家一起“把脉”,最后一轮是6人PK,先一起训练等版权的敲定。
“一开始我们其实并不看好她,因为她劈叉,腿只能劈到这儿。”李俊强比画着解释,但在边集训边等版权的过程中,刘李优优成了6人中练得最苦的一个,别人下班她也下班,但回家之后她继续练,帮她训练的戏曲老师经常是一边看着她劈叉疼得哭一边调侃她,“优优的腿是真的硬,但优优也是真的拼”。
刘李优优作为话剧演员,没有戏曲演员的童子功。为此,她不仅找专业的戏曲老师小课加练,还一直研读原著,自己做人物分析、写角色小传,更是深入秦腔剧团体验生活。最终,在胡宗琪导演亲自主持的终选中,她对角色的理解和呈现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脱颖而出。
在戏外,她把自己“活生生”地活成了一个戏痴。“一天不练我就难受,哪怕是没有演出的时候,我总觉得如果我不练,突然要演了我怕我拿不出这些东西。”她的勤奋甚至吓到了剧组和剧院,现在剧组专门让剧务盯着她,一旦练得太“过了”就立即强行让她停止。“我原来不了解秦腔,通过这部戏和训练我爱上了戏曲,也经常去看秦腔演出,我觉得这就是缘分。”刘李优优说。
李宣也时常感叹,“这也就是她和忆秦娥能完全勾连到一起的缘分”,戏中的主角和戏外的主角,都用旷日持久的付出,诠释了对抗焦虑和浮躁的方案和意义。
厚重文化土壤里的必然
刘李优优的奋斗,亦是陕西人艺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家省级院团,想要拿到好的戏剧剧本非常艰难。在发展之初,李宣发现拿到的剧本“文学含量太少”,整个剧院都在苦苦思索破局之道,直到他们突然发现平时一直关注的陕西文学完全可以“为我所用”,“陕西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非常多,路遥老师、陈忠实老师、贾平凹老师,还有陈彦老师”。豁然开朗的他们,最终凭借茅奖系列话剧名震全国戏剧界,“目前包括《主角》在内的‘茅奖三部曲’,已经在全国巡演了1000多场,拿了很多奖项”。
从全国的视角来看,陕西人艺是陕西文化的代言人之一。《白鹿原》中的关中文化,《平凡的世界》中的黄土文化,《主角》中的古典文化,以及去年曾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亮相的作品《生命册》中的平原文化,既让每一部作品有了独特的文化标识和文化属性,也让当下的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博大精深。“将严肃文学、经典文学,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剧艺术形式去完成‘破圈’传播,是当下文艺院团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李宣说。
然而,这些话剧所立足的厚重的陕西文化土壤,并不能天然体现在舞台转化上。“戏剧陕军”作为一个现象崛起,靠的也是拼劲。刘李优优等6人提前为还没敲定版权的《主角》集训,就是这种精神的佐证。在和陈彦确认好授权后,导演胡宗琪和担任编剧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剧作家曹路生等主创人员,多次赴陕西三原、泾阳等地深入生活,听秦腔、看戏台、开座谈会,在采风过程中感受作者笔下形形色色人物,最终,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话剧转换,完成重构表达。
厚重文化土壤,在包括《主角》在内的陕西人艺系列精品中,不是守旧的代名词,而是创新的根基。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带来了适应当下审美的创新性发展。虽然《主角》高度尊重原著,并未强行切换成符合当下口味的“爽剧”模式,但它在舞台上有无数匠心独运的布置和安排,值得观众多刷,细细品味。它是讲述中国传统戏曲的话剧作品,而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美学,在这部剧中就像齐白石画虾,寥寥数笔就能传神,不动声色又很好地传达了情感;剧中忆秦娥一袭大红戏服在物资大会上演出,台下嘈杂喧闹,台上悄怆孤独,那种强烈对比的冲击,真正诠释了什么叫戏剧。更被不少观众和专家称道的,是舞台上的忆秦娥脱下戏装就跳出戏外,一扮上就进入了戏中,戏曲舞台和人生舞台之间无缝衔接,让新颖叙事和情感传递,达到了高度的“形神合一”。
《主角》讲的是故事,更是“戏剧陕军”的精神。来上海冲击梅花奖,李宣说,这是对他们所坚持理念的检阅,“我觉得对于每一位演员、每一位舞台艺术从业者来说,舞台都是最公平的,观众也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坚韧的努力,持续地练功、学习,舞台都不会负于你,站在梅花奖终评的舞台,我觉得我们很开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