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号播下一颗种子,在追问中打开“科学之门”
2025-05-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在AI时代,当答案可以一键生成,人类该如何定义自己的独特价值?5月17日下午,2025上海科技节专为青少年打造的“红毯”上,这些爱追问的孩子们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科学的动人之处,从不是答案的完美,而是人类追问时眼中的光芒。

在一个个问号里成长

早上和上海科技大咖们走完科技节红毯,下午,在同步开启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节上,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的初二学生陆熠再次踏上了张江科学会堂的红毯,这次,她身边的,都是和她一样热爱科学的小伙伴们。

有趣的是,陆熠的科创生涯,其实来源于她的艺术实践。她学习古筝演奏已经九年,每天练琴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问题——不管是演奏,还是移动琴码调音,都很容易遇到琴码突然倒伏的现象,这也被“筝友”们称为“跳码”,大家都常常遇到。

古筝为什么会“跳码”呢?陆熠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上网查询后发现没有什么可靠的解决办法,又翻查文献发现其他的西方乐器如小提琴、钢琴都有很完备的理论研究,但古筝却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时,她决定自己尝试去做点研究。

通过物理学的分析,陆熠初步构建了古筝“弦-码系统”在演奏及调音时的力学模型,总结出了古筝“跳码”的原因,也提出了一些预防跳码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又有了新的问题——古筝琴板与琴码的贴合状态,会对古筝音色有什么影响?除了木质琴码外,其他材质的琴码是不是也会对音乐有影响呢?不断的“追问”让陆熠的科学探索再次延续。去年,她再次开启了新的科研课题。

“研究过程中总是充满着挑战,去年暑假最紧张的研究阶段,我每天都要面对上万条数据的筛选、运算和分析工作。最令人绝望的是,常常因为一个细微的操作失误,就要推翻之前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数据处理成果。”但每当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时,陆熠又觉得内心充满喜悦。“今天红毯上,看到人形机器人时,我就觉得很亲切,因为我平时做课题研究时总是不知疲倦,还被指导老师戏称为‘人机’。”

虽然科创之路不长,但陆熠觉得,正是喜欢对各种事情打一个“问号”,再不断去求证的过程,让自己一次一次得到了成长。

发问成为他们的科研起点

陆熠的“追问”故事,也在2025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创教育分会上,被分享给了其他小伙伴们。在这个舞台上,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长白响恩同样分享了自己以“问号串联梦想”的故事,让张江集团中学八年级的学生何睿阳很是兴奋。

“我觉得白船长很厉害,她的故事也启发了我,要坚持自己,走自己想走的路。”何睿阳的爱好很多,喜欢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也喜欢打篮球,还喜欢音乐,还是个爱问“为什么”的小孩。

他的科创生涯起源于自己的近视,因为日常要佩戴OK镜进行视力矫正,他发现OK镜的日常清洗过程很繁琐,“为什么这么麻烦,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精确细致,最好是自动清洗呢?”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就这样,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探索过程。最后,利用人体硅胶制作的仿生手指,解决了清洁便捷性的问题,又能避免对镜片造成损害。“我觉得不能害怕发问,也不要小看问问题,因为日常生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其实都等待着一种解决方案,这才能让大家不断进行科学探索。”何睿阳告诉记者。

有趣的是,上午登上科技红毯的青年科学家、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戴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给出了同样的看法。戴升在学生时代,对一个基础知识产生了好奇,“我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我们专业有一个基础知识,即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排列组成的,我就感到了好奇,因为原子是一个硬球,它又是怎么能够堆垛起来的呢?”正是这样的好奇,让他开始聚焦于微观结构的研究,并一直读到了博士。“现在回想,这个最初的发问,是激发我做科研的一个起始点。”

让问题播下创新种子

青年与少年,是科学的未来。以一个“问号”,让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对科学产生兴趣的种子,也成为2025年上海科技节贯穿始终的主题。

张江科学会堂海科厅,是本届青少年科技节开幕式举办的场所,每个前来参会的青少年,都会路过一个特别的展区——“问启未来——上海科技节开幕展”,这个特别设置的展区,是一次“科学之问”的展示舞台。

一座镜面装置代表永恒流动的“时间之河”,映照着人类历史上一个个经典问题的提出与颠覆性成果的诞生。在这个展示区里,有近年来上海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和背后的科学探索历程,覆盖基础研究、人工智能、重大装备和脑机接口等各个前沿领域,也有从第一届“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产生的10万个问题中精选出的500余个“好问题”,最终指向的结论是——问题驱动发现,创新改变世界。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科技节期间,这些提问不仅将向公众展示,也将经过筛选,最终市科委会对18个问题进行孵化,邀请提出问题的青少年与科学家一起寻找答案,甚至有可能予以立项支持。

正如U35称号获得者、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骨类器官研究中心负责人白龙所说的那样:“好奇心,是科研的出发点。”在他看来,每一个源自好奇心的提问,背后引发出的思考,都可能成为推动一个产业变革的契机。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需要有“敢问”的精神。“我也鼓励我的学生愿意主动提出问题,挑战未知。”

这位90后青年科学家正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材料生物学结合,在体外构建骨类器官,为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提供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他是1991年出生的,也是在那一年,上海科技节正式创办,如今第一次登上“科学红毯”,他说:“像是一场与时代同行的对话。”

== 链接 ==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节持续半年

记者了解到,伴随2025年上海科技节同期开幕的上海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节为期半年,将通过市、区、校三个层面分别开展线上线下100余场活动。

市级层面举办上海市第十八届青少年创新交流活动暨2025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年度展示活动,开展第五届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开放日等。还将联合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2025年上海市科技节百家上海科创基地研学实践活动。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实践工作站已顺利完成2025年度招生报名录取等工作,后续将持续推出多项科普特色活动。联合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中国航海博物馆,推进利用场馆资源提升青少年科学探究能力的“馆校合作”项目,开展“一平米博物馆”“科创校长空间站”“科学桌游”等活动。

上海16个区也将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技节活动。如浦东新区以“遇见赛先生 AI筑未来”为主题,开展“奇思妙想”科普研学、暑期“科普进家庭”项目等活动,为青少年打造多维立体的科学成长生态。同时,打造专业教师队伍、赛教融通搭建成长通道,认证推动60所中小学建设AI实验室、生物工坊等特色空间,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金山区聚焦课程和特色项目,设置学生与企业工程师“科学对话”环节,计划组织开展超30个大项的科学知识普及、科技体验和科技创新实践三大系列活动,开放学生科普展教中心、科创教育基地,促进科技教育发展。

此外,普陀区精心筹备“创新之光”“星光幻想”等七大主题、超50项科技赛事和活动;虹口区实施“百星闪耀·虹口青少年科创人才培育工程”,开展“六个一百行动”,联动13家区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和科学教师培养中心,将优质资源转化为“课程土壤”;徐汇区将举办以“科学实验”为主题的科技嘉年华活动,精心设置四大板块科技活动内容;崇明区将开展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展示交流、“生态-科创”主题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满足不同学生兴趣需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