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别拿“娇牛马”自我降格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跟老板出来应酬,满满的商务菜里,突然出现了一盘我点的小孩菜”——一名年轻职员略带炫耀地展示自己在商务宴请中的“特殊待遇”,类似话风的视频演绎出多个版本。这类视频,被网友辣评为“娇牛马文学”,即成年人在职场中刻意扮演“幼态”,换取关注与照顾。
“娇牛马”的人设,仿佛把职场上下级关系套用进“家长—孩童”模式,这种“无害化人设”,真的无害吗?那味儿,隐隐透着一股自我降格。
养过宠物的人都知道,小猫小狗撒娇会翻出肚皮,暴露自己的弱点,释放出一种“我是无害的”“请不要伤害我”的安定信号。但放在人类社会,这种看似无害的“撒娇卖萌”,实则是一场危险的自我驯化,通过自我弱化,来祈求保护。
当年轻人沉迷于扮演“职场吉祥物”时,恰恰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职场的尊严,人格的尊严,从来不是靠撒娇换来的。它扎根于原则分明的棱角、独当一面的定力,以及跌倒后带着血性重新来过的倔强。
用弱者的姿态来“拿捏”对方,这种看似“机灵”的职场生存术,实则是将本该构筑职业人格的黄金期,浪费在扮演“无害小宠物”的表演中。过度追求“无害化人设”,试图以天真形象规避责任或获取包容,沉浸在自我的过度表演中,也难怪会引发反感了。之前年轻人也流行过戏谑自嘲的“发疯文学”,但它们至少保持了清醒的批判距离;但“娇牛马”们则有所不同,一路下滑变成了自贬。前者是戴着镣铐跳舞,后者则是心甘情愿为镣铐抛光。
“明明已经长大,却总觉得自己像个蹩脚的模仿者,在成人世界里装大人。”这是许多年轻人的共同困惑——年龄在增长,但内心的成熟度似乎总慢半拍。我们笨拙地模仿着想象中的“大人模样”,却在每个需要独当一面的瞬间露怯。但总有人看到,在这个被迫成长的过程中,少年时憧憬的风景,也正渐渐变得触手可及。
当我们停止用“娇牛马”自我降格,才能真实地拥抱作为成年人的粗粝与责任:它可能是签下第一份租房合同时的手颤,是手术同意书上签字的笔迹,或是调解父母争吵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话语有了重量。“成为大人”从来不是瞬间的顿悟,而是持续的重塑。
我们可以享受生活中的天真趣味,在个人空间把自己宠成小孩,但别在职场权力结构里去演小孩,别在专业场合放弃成长。职场中的“卖萌幻觉”终会褪色,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向前的勇气,才是永不贬值的硬通货。不必为暂时的吃力而羞愧——因为所有上坡路,本就需要咬紧牙关的坚持。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