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让回家的文物说出新的历史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5月18日,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帛书——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第三卷《攻守占》,结束在美国的79载漂泊回到祖国。归来已是盛世,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手捧国宝,嘴角微微扬起充满自豪的表情,引起许多网友的共情。
三卷“子弹库帛书”在抗战时期非法流失美国,其中第二、三卷最终被收藏在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多年来国家文物局一直努力追索,2022年出现转机后经过多轮磋商,美方终于同意将文物退出馆藏并返还中国。“子弹库帛书”的返还是我国历史上流失文物启动主动追索的第一个案例,也是成功的第一个案例。
历史流失文物追索关系到文脉延续,是当代中华儿女的集体心愿。道阻且远,行则将至。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48批次2113件/组文物艺术品回归我国,从圆明园十二兽首,到天龙山石雕佛头,还有2024年12月从意大利踏上归国旅途的56件文物,每一次回归都激发着国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大量中国文物在战争中被偷被毁、通过走私等途径漂泊海外,那段难以愈合的民族创伤令人不堪回首。流失文物的每一次回归,都有着曲折坎坷的过程,蕴含着一波三折的故事,这也让文物本身更具有传奇性,许多文物恰恰是因为其经历而被赋予更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必回避历史,我们反而应该从回家文物的故事中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思索“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深刻道理。据悉,今年7月《五行令》《攻守占》将在国家博物馆首次面向公众展出,让回家的文物说出新的历史,更有利于强化当代人的文化自信。
数据显示,近5年“国宝回家”相关话题网络阅读量超百亿次,90后、00后成为关注主力,许多年轻人正用自己的方式推动流失文物回归。央视制作的纪录片《帛书传奇》国际版在全球阅读量2200多万,对于这次子弹库帛书回归营造了非常积极的舆论氛围;2023年,两位90后,夏天妹妹、煎饼果仔主创的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不仅在国内爆火,还在埃及、印度等国引起了巨大的文化共鸣;导演郭吉勇和他的16人团队创作的短视频《敦煌遗书》,以舞蹈的方式表达了对文物回家的呼唤……将流失文物的故事结合科技、时尚进行创新演绎,正在缔造让国人、世人愿意看,能共情的文化叙事。
刚刚过去的世界博物馆日提出了“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大趋势下,讲好流失文物回家的中国故事,将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也能激发出更多社会力量推动文物回归的热情,一起铺平流失文物回家的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