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就能看到自博馆藏品,普陀区首个“一平米博物馆”开馆
2025-05-2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徐易飞/图

5月20日上午,上海市梅陇实验中学的孩子们走进教学楼大厅,就会发现这里多了一个“一平米博物馆”。来自上海科技馆的贝壳砂等藏品被搬到了这里,可以近距离观看,让孩子们感到特别惊喜。这也是上海科技馆“藏品进校园”进驻的普陀区首所学校,宣告一平米博物馆在普陀区的启动。

七年级学生成为了“小馆长”

“化石有许多种形成方式,但大多数是在生物体死亡后迅速被沉积物掩埋所形成的,在缺氧环境中,软组织通常会被分解,只留下硬骨头和硬核。在尸体被埋后,更多的沉积物、火山灰和熔岩会聚集在被埋生物的底部,接着在数百万年的沉积过程中将其渗透形成实体化石,生物在活动中所留下的痕迹也能保存下来,形成痕迹化石,这一系列变化需要经历几十万年至数亿年的时间。”站在一平米博物馆的展陈前,梅陇实验中学七年级的盛浩轩有模有样地介绍起了化石的形成知识。

因为被选为了一平米博物馆的首位小讲解员,他前几天就开始着手搜集有关化石的各种资料,准备讲解词,希望自己的讲解能让同学们都能听懂。“本来我对化石不是很了解的,现在熟悉了很多。”盛浩轩告诉记者。他的双胞胎哥哥盛浩宇则有另一个任务,作为“小馆长”,他还要维护好这个小小博物馆的秩序。“因为这些都是馆藏珍品,不能够被破坏。”

“一平米博物馆今天带给孩子们的惊喜是一时的,意义则是长远的,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这是学校非常愿意看到的。”梅陇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都莹表示,将博物馆藏品带进学校,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既能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也能推动学校的课程创新。“这些化石标本完全可以作为跨学科教学的载体,让各个老师利用‘一平米博物馆’来进行跨学科教学,比如结合地理、生物、科学,包括艺术学科,激发老师教学创新的热情,同时促进学科的融合。”

一平米博物馆旁边,就是学校的科技节市集。创意再生工坊、匠心木艺空间、硬件智趣天地、自然印迹工坊、积木代码世界、墨彩化学工坊等六大板块的科学课程,都是各学科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科学的小天地。“学校也给予了课程极大支持,如今我们还有了更好的校外科学资源的支持。”都莹告诉记者。

馆校合作让孩子们更亲近科学

据介绍,梅陇实验中学也是上海科技馆“科创校长空间站”的成员,通过这样的馆校合作,不仅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到科普场馆,接触到科普资源,也为每个学校配备了科学副校长。“在科普知识方面、教师培训方面都能起到更大作用。”都莹表示。

被聘任为梅陇实验中学科学副校长的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许杰今天上午就现场为同学们带来一堂科普课,他鼓励大家要做“叛逆人才”。“离经叛道的意义不是偏离科研成才的轨道,而是激发个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叛逆人才’要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要防范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许杰也告诉在场的青少年,中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不遥远。“平时使用什么不顺手的物品,想办法修理它;大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办法解决它;大家都不清楚或者怀疑的事情,想办法证实它。”他举了各种生活中的创新故事,激励同学们“脑洞小开”,从小发明小问题做起,“科技创新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现场亲自操刀,与同学们一起开展起了科学小实验。就在一天前,他刚刚在普陀区真如翠英幼儿园做了“实验是科学课最好的样子”的科普分享,这个同在普陀区的幼儿园和其他8所幼儿园,也加入了“科创校长空间站联盟校”。

倪闽景告诉记者,无论是科创校长空间站,还是一平米博物馆的馆校合作探索,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更亲近科学,热爱科学。“科学教育始于孩童时期。就好像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喜欢收藏东西,这就是一个小小博物家的开始。”他说,把科技馆、自博馆的产品带进学校,让孩子在学校就感受到博物馆的氛围,成为小馆长、小策展人、小讲解员,这就是科学教育最好的一种方式。一平米博物馆只是一个概念,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是无界限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徐易飞/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