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并肩作战!全国23家医疗机构入驻“惰淋中心地图”,就医导航一键直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四年前确诊时,我以为人生就此按下暂停键。”31岁的互联网运营从业者林然(化名)在活动分享环节动情地坦言,“但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温暖的医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我们一同参与科普游戏,组队挑战趣味运动会,原来对抗疾病也可以充满力量与希望!”林然的经历,正是“无虑人生”活动的生动缩影。
惰性淋巴瘤关爱月到来之际,2025年“无虑人生”惰性淋巴瘤患者关爱月活动在上海召开。记者获悉,“惰淋中心地图”计划于今年上线,首批即将有望覆盖全国23家具备惰淋诊疗能力的中心机构和专病门诊,将通过可视化数字地图的方式,帮助患者快速定位就近的专业诊疗资源,通过可视化方式数字地图的方式,帮助患者快速定位就近的专业诊疗资源。
在这里,是医患更是战友
“以前总觉得医生遥不可及,现在我们更像是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林染告诉记者,与患者、医生一起组队参加活动,在运动挑战中配合默契。回顾得病以后的这段日子,除了疾病的治疗外,来自医生以及社会各方的关爱,对他来说特别重要。
在中国最大的血液肿瘤患者组织淋巴瘤之家主办、罗氏制药中国公益支持的2025年“无虑人生”惰性淋巴瘤患者关爱月活动的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医生、患者等多方人士携手再次来到户外,现场既有寓教于乐的科普竞答,也有展现团队力量和默契的运动竞技。各方在互动中打破身份边界,在协作中加深医患融合,深化理解与信任,如同医患携手共同破解治疗与生活的困局,在彼此支持中迈向有质量的“无虑人生”。
“惰性淋巴瘤作为具有独特生物学特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程漫长且管理复杂,对临床诊疗提出了极高要求,如何帮助患者从‘生存获益’迈向‘功能性治愈’正成为当前新的课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赵维莅教授告诉记者,“当规范化的诊疗体系赋能临床决策,专业的心灵疗愈加持康复进程,持续的社会关爱护航回归之路,以慢病化管理理念给患者将带来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关爱,畅享‘无虑’人生。”
惰性淋巴瘤的高度异质性增加了治疗决策的复杂性,使得其诊疗需求日趋规范化和精准化。惰性淋巴瘤生存期长的特征,也决定了患者通常需要定期随访复查,使得规范化全程管理显得愈发重要。
谈及治疗方面,专家表示,滤泡性淋巴瘤(FL)作为常见的惰性淋巴瘤亚型,患者常面临反复复发、需长期管理等挑战,加之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创新疗法可及性不足等现状,这些患者的长期结局尚不理想,且复发难治患者往往承受着较为沉重的身心负担。因此,临床亟需高效低毒、便捷的新型方案以突破困局。
在此背景下,我国血液学专家探索创新方案,为更多患者的治疗带来希望。以Ⅱ型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已成为临床重要选择,被证实能为初治FL患者获长期疾病控制。全球首款CD20/CD3双抗药物莫妥珠单抗,在复发难治FL治疗中潜力良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表示,“在持续深入的研究探索与日益广泛的临床应用中,创新诊疗方式给了我们临床更多的选择,为实现患者的‘功能性治愈’带来了希望。指南伴随规范化诊疗迭代也不断升级,这将引领惰性淋巴瘤治疗迈入新时代。”
破解就医痛点,就医一键直达
不过,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如何找到医院、如何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仍是个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多个大型医疗机构积极推进惰性淋巴瘤专科化建设,聚焦精准诊疗、专病专诊专治、全程管理等方面协同发展,并通过打造全国性诊疗网络,带动各级医院惰性淋巴瘤诊疗向规范化和优质化发展,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在专科化建设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多地已陆续设立惰性淋巴瘤专病门诊或惰淋中心,使患者能够享受到更专业、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并将依托计划于今年上线淋巴瘤之家的“惰淋中心地图”实现区域资源联动。
“当下,惰淋专科建设稳步推进,创新疗法持续涌现,为患者实现长期高质量生存提供支持,加上智慧医疗融入诊疗全流程,为惰性淋巴瘤管理带来新机遇。我们期待通过医患与社会各界合力,构建更有温度的惰淋诊疗新生态,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切关怀,让每一位患者实现‘身有所医,心有所安’的‘无虑’未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陶荣教授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惰淋中心地图”首批计划覆盖全国23家具备惰淋诊疗能力的中心机构和专病门诊,通过可视化方式数字地图的方式,帮助患者快速定位就近的专业诊疗资源。这一举措回应了惰淋患者“就医无方向、跨省奔波”的真实痛点,标志着诊疗体系从“治疗端”迈向“管理端”的转变。地图的上线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就诊效率,更连接起诊疗资源、患者需求与管理路径,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惰淋生态共建提供了重要支撑。
淋巴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表示:“惰淋中心地图的初心,是为破解‘问诊无方向’的现实困境而生,通过整合全国惰淋中心或相关专病门诊资源,为患者打造一张‘医疗导航图’,让患者在熟悉的城市中感受到持续的医疗关怀,同时赋能惰性淋巴瘤的慢病化全程管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