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台29项具体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2025年,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有24.6万人,人数再创新高。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青年人才扎根上海,上海最新出台29项具体举措。12部门正共同织密毕业生求职保障网,让安居和乐业实现双向奔赴。
另外,继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之外,市教委也开始积极推进大学生实习环节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胜任力,缩短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
政策性岗位持续扩容,市场化岗位深化激励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上海市房屋管理局等本市相关单位共同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围绕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促就业政策引领、市场化岗位开发与服务提升、就业指导与精准帮扶、就业创业赋能强化、就业监测与工作保障等维度,汇聚政府资源支持精准发力,推出29项具体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青年人才扎根上海、服务国家战略。
市教委副主任王浩表示,当前,12部门正共同织密毕业生求职保障网,让安居和乐业实现双向奔赴。
根据《通知》精神,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工作持续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倾斜。在本年度事业单位招聘总量不低于上年水平的基础上,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数不少于公开招聘岗位总数的60%。2025年提供“选调生”“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岗位超1000个。鼓励各区加大优秀高校毕业生人才储备力度,加大中小学教师招聘力度。在沪市属、区属国有企业年度校招计划中按一定比例录用本市高校毕业生。
同时,上海鼓励各类用人单位积极加大招聘力度,支持中小企业进校开展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行动,办好“‘百城千校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中小企业百日招聘”“优企进校招才引智”“民营企业服务月”等活动,汇聚更多岗位资源。
就业帮扶精准多效,求职补贴助推就业
《通知》提出,就业帮扶要精准多效。目前,上海已推出“求职能力实训营”“马兰花计划”“海鸥计划”“宏志助航计划”等活动,将精准提升不同高校毕业生人群就业能力,脱贫家庭、低保家庭、残疾毕业生优先推荐岗位、组织培训。深化政校企合作,协同建设一批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鼓励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高校毕业生可在我市认定的见习基地进行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就业创业见习,并按规定享受见习补贴政策。
同时,上海持续实施一次性求职补贴政策。我市毕业年度内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享受一次性求职补贴。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我市初次灵活就业,并参加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可申请社会保险补贴。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学年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提升补贴。
创新创业全链条扶持,保障毕业生住房需求
《通知》指出,毕业生创业可享3年内每户每年2.4万元税费减免,首次创业一次性补贴8000元。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雏鹰计划”提供首期还款宽限期6个月。放宽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允许其在未清偿助学贷款、消费贷等其他贷款的情况下,申请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鼓励市、区两级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定时段的免费场所和服务。开展创业项目垂直路演、融资推介双选会等融资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创业者争取多渠道融资支持。
安居保障专项行动方面,上海还将加快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在沪就业高校毕业生多样化、多元化住房需求;供应“小户型、低租金、配套全”保障性租赁住房,定向保障在沪就业的住房困难高校毕业生;重点区域配套“落户+安居”政策,让高校毕业生安心就业、安居乐业。
据介绍,此次政策落地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四方联动机制,促进多部门协同攻坚与社会合力深化,为青年人才留沪安居、高质量发展铺就坦途。
实习目的从“岗位体验”转向“岗位适应”
从学校踏上社会,毕业生面临角色身份的转变。如何帮助大学生缩短适应期,记者获悉,上海方面已在行动。
“大学生走出高校走向社会,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化,还面临着将学习能力向工作能力的转化,通常需要3-6个月时间,这就是所谓的适应期。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教委已经开展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基本解决学生知识结构的问题。在提升行业企业所需的实践能力方面,我们认为需要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杨颉告诉记者。
为此,市教委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等部门拟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制造业龙头企业、重点行业领域企业等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习实践基地。由企业提供真实场景的实习岗位,接受在校大学生入企实习,使大学生在真实工作现场锻炼实践工作能力,切实提升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市教委和市人社局加强政策对接,推进产教融合实习实践基地和就业见习基地的一体化建设,基地内入企实习的毕业学年大学生可获得就业创业见习计划的支持,按规定获得生活补贴。接收学生的企业作为见习单位也可获得相关补贴,进一步调动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
“市教委正在积极推进实习环节改革,将实习目的从‘岗位体验’向‘岗位适应’转变,实习内容则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化,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胜任力,缩短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杨颉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