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形成合力,推动算法向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针对网民反映强烈的算法推荐加热低俗信息、加剧“信息茧房”、加重观点极化等问题风险,日前中央网信办督导各大网络平台优化调整。这是自今年3月底发布“算法向善”南宁宣言后,又一项针对互联网算法推送的重磅举措。
2022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实施以来,国家在加快、加紧约束算法上持续发力。而新近举措的重要之处在于进一步压实平台的主体责任,并获得了重点平台的积极响应。许多平台开发上线“茧房评估”“一键破茧”等创新功能,提升算法推荐内容多样性。
尤其是在推动算法透明展示工作、保障用户知情权方面,各重点平台都拿出了实际的措施。抖音开设“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微博公示上榜规则、数据规则。微信视频号发布《一图读懂微信视频号算法推荐》,让大众可以推开算法大门,切实了解自己究竟蒙在怎样的“鼓”里,在开放沟通中弥合认知鸿沟。
未来一段时间,诸如“内容偏好评估与调节”“严禁低俗恶俗等典型不良信息进入推荐池”“热点当事人核实机制”等一大波新功能都将推出。
作为网络平台活跃用户,青年群体既是体验者,也是监督者。面对平台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坚决不做“唐僧肉”;对不良内容的推送,进行有理有据的投诉;对外卖配送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时效算法,积极反馈纠正……
建立起算法认知和维权意识,并将其传播给身边更多的人群,青年群体完全可以成为系统“变量”,反向“驯化”大数据的例子并不罕见。通过积极监督和“整顿”,也有利于平台提升推送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更好拆除“信息茧房”。
积极的监督反馈,不只是维护个人权益,也会形成积极的公益效应。例如在青少年信息推荐方面,许多家长通过积极向平台、相关部门投诉、倡议,汇聚成了普遍性的社会反馈。近日举办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论坛上,正式发布了“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相比于之前的“防沉迷模式”,新的未成年人模式实现了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平台的三方联动,家长可一键启动未成年人模式,监护门槛大大降低。每一次监督和反馈都是“精卫衔枝”,其形成的维权共识,将成为优化算法的有力支撑。
推动算法向善,需要久久为功的作为。政府、平台、受众一起发力,才能形成匡正算法的合力,让算法设计更具人文关怀。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