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再度响起,复旦园归来的少年里还有一群因支教凝聚在一起的人
2025-05-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自2012年来,复旦大学秩年校友返校日活动已在线下举办十届,每年5月27日校庆日前的周末,成为毕业逢10年的校友们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游子归家、校友相聚、师生重逢,堪为全球校友的盛事。返校日活动中,相聚校友的年轻者仅毕业10年,年长者已阔别母校一个甲子。今年的这一天,还有一群因支教、因西部计划而凝聚在一起的人,他们在“大学文化与志愿精神”研支团校友论坛上畅叙情谊、喜迎百廿,更为弘扬精神、接续奋斗。当熟悉的《宁夏》再度响起,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  一张特别的票根打开记忆之匣  ◆  

“1999.09.01-2025.05.24”,一张标注“推开七教的门”字样的纪念票根,让相聚在一起的支教志愿者、西部计划志愿者激动不已,记忆的匣子瞬间被打开。

复旦大学是最早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号召的16所高校之一,每年从上百名报名者中进行严格选拔,脱颖而出的优秀青年赴宁夏西吉、贵州息烽、新疆拜城云南永平、四川喜德、青海玉树六地十校,以“教学、家访、资助、文化、宣传”为抓手,“五位一体”地开展支教扶贫。从2011年7月起,研支团并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这是26年来不曾间断的“西望”。其间,复旦共有466人次、465名支教团志愿者接力去往祖国西部,扎根一线开展支教,是全国派遣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而“七教”正是这群复旦支教人自己的“通关密码”——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共有六座教学楼,支教地就被他们亲切称为复旦的“第七教学楼”。

本次校友论坛邀请到多名不同年份参与研支团的老队员返校分享。第一届研支团成员黄继在现场带来了精心保存26年的一副平光镜,他将眼镜捐给了研支团。“我1999年在宁夏支教时,不小心感染了角膜炎,还住到了县医院,出院后眼睛老是不舒服,当地老师就推荐我去买了一款平光眼镜,镜架是用石头磨的,夏天戴着很凉快,而且能避风沙。”

第二届老队员戴浩然提及,即使在工作岗位,大家对研支团身份的认同与珍视也是恒久的。“苏升是我的同事,我们原先不认识,他是第12届研支团队员,我们相差了10届。苏升第一次来见我,他自我介绍不是说我是某某部门的谁,他说我是研支团的谁,这种情感纽带马上就拉紧了。我觉得,从扶贫接力计划到后来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复旦,这不仅是一个建制上的传承,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上的传承。”

  ◆  《宁夏》响起研支团永远是年轻  ◆  

戴浩然与第三届的李佳美当年的支教地都是王民中学,这是宁夏西吉最为偏远、条件最为艰苦的乡村中学之一,李佳美是第一个被派去的女生。这所学校也是复旦研支团自第一届起就开始扎根支教的学校,26年来,共有60名复旦学子接力书写山海情深的佳话,王民中学里一张签满一届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姓名的旧书桌就是这场接力的最好见证。

这张王民旧书桌的故事,也在今年被带上了“委员通道”。今年3月7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讲述了它的故事。事实上,正是复旦支教团的到来,给王民带来了第一口井、第一台电脑、第一条宽带,甚至第一堂行走的思政课,给王民的学生带来了新理念与新世界。作为老几届的队员,李佳美看到现在西部的发展成就,内心很是感动。

“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2002年,台湾音乐人李正帆来到王民中学,支教地的所见所闻触动了李正帆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西海固的温暖,就这样被镌刻进歌词。论坛现场,李佳美打开播放器,邀请大家再度共赏《宁夏》,并衷心希望,研支团也像这首歌一样,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不同的活力,“我们永远是最热血的志愿者,去往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本次论坛还邀请到复旦大学“研支团之友”曹国相与苏志强来到现场。2000年,在新营中学支教的复旦大学研支团成员潘惜唇、丁怡看到了西海固当地学生贫困的家境难以支撑孩子们完成学业,便将当地情况反馈给了复旦大学团委。学校很快张贴了寻找爱心助学者的告示,来自农村、自身并不富裕的苏志强自愿做了爱心资助人,通过研支团的对接一对一匹配到了曹国相。苏志强把自己勤工俭学所得的钱汇到宁夏,在一封封书信里给曹国相加油打气、树立信心。后来,曹国相顺利考上吉林大学。

2024年8月底,曹国相无意中刷到了“复旦研究生支教团”的公众号,在不懈努力下他找到了西部计划办公室的邮箱,写下20多年前的故事并希望复旦大学能帮忙找到对方,让他再郑重说一声谢谢。

校团委迅速响应了请求,当年9月3日,苏志强收到了来自复旦大学团委的微信好友申请,他终于想起了学生时代播撒的那份善意。9月4日,曹国相和苏志强成功通话。2025年1月,两个人到中年的男士——苏志强和曹国相,终于第一次见到了彼此。

  ◆  出台“青春聚力 建功西部”专项实践  ◆  

在复旦大学研支团的历史上,出版过两本文集,分别是《黄土地青春歌》(2002)以及《我的青春我的团》(2013)。进入新时代,复旦研支团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今年上半年以来,《新征程上的“第七教学楼”》文集编纂工作开始推进。本次论坛特此加入文集征稿启动仪式,希望向广大研支团队员以及研支团之友征稿,以展现新时代青年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西部开发等国家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传承复旦精神。

为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最近,复旦大学团委制订出台“青春聚力 建功西部”专项实践行动,首批遴选9家院系单位同宁夏西吉、贵州息烽、新疆拜城和云南永平四个支教地结对共建,发挥学科专长服务地方发展,推动研支团和西部计划工作开启全新篇章。论坛上,新闻学院、马克斯主义学院、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哲学学院四个学院的四位代表在希望之树卷轴上按下手印,象征聚力建设西部的美好愿景。

  ==  相关新闻  ==  

曾经的少年回家,35个校园打卡点串联青春记忆

“亲爱的校友,欢迎回家!”5月24日,正大体育馆外,醒目的红色展板热烈欢迎着从世界各地归来的游子。建校120周年之际,“相约百廿 辉映卿云”——2025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日如约而至。主题大会上,毕业10年、20年、30年及40年的秩年校友代表先后作主题发言,分享对母校的深情厚谊,他们从复旦校园走向祖国四面八方,赓续“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

复旦大学校友总会为秩年返校校友们精心准备了返校大礼包。下午,“返校护照”打卡集章活动、校友走进科研平台/院系、校园开放参观活动、与学长学姐面对面主题活动、各院系组织的返校活动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在邯郸、枫林、江湾、张江四个校区同步开展。

近年来,“返校护照”打卡集章活动已成为秩年校友返校的专属仪式,校友手持返校护照、行走校园、打卡集章,在经典与新建地标中寻找回忆、探索新景,重新认识阔别多年的母校。

 刚完成活化焕新的“复旦源”一源六馆、见证无数医学生峥嵘岁月的东一号楼、伫立在江湾校区湖畔的李兆基图书馆、曾获得上海市建设工程最高奖“白玉兰”奖的张江校区类脑大楼……今年,为了让校友在百廿之际拥有更好的“回家”体验,复旦大学校友总会在校园里精心设计了35个校园打卡点。其中,“复旦源”一源六馆全面开放,刚刚完成展陈布置的六个场馆静静等待着远在天涯的游子于此刻相聚。

前身为“奕住堂”的全球校友返校大本营——校友馆焕然一新,一楼东侧设有互动展示区,摆放集查询、互动、展示、主题活动播报于一体的多媒体校友互动系统设备,为校友提供贴心的返校服务和感恩回馈母校的平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